在黔东南剑河县的青山绿水间,一群年轻的身影正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他们是青年党员,是基层治理的“生力军”,更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青年党员在这里读懂“民心”。从仰阿莎湖畔的村寨到苗乡侗寨的吊脚楼,剑河的青年党员们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也怀着“俯下身子听民声”的耐心。他们会用苗语侗语和老人拉家常,记下“水电路讯”的急难愁盼;会跟着老乡学种钩藤、养香鸡,把“土办法”和“新科技”结合起来找致富路。在剑河县的“党建+网格”治理中,许多90后党员主动认领“责任田”,防汛救灾时是“巡查员”“转移员”,脱贫攻坚中是“辅导员”“服务员”,他们用“铁脚板”走出了党群同心的“连心路”。
青年是改革的尖兵,基层舞台让理想照进现实。剑河县曾是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青年党员是当之无愧的“突击队”。有的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带着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把苗族银饰、刺绣变成“网红文创”;有的扎根产业基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他们又成了“创新者”——直播带货助农、数字技术兴农、非遗转化强农,把青春的智慧融入每一项具体工作,让“青年力量”成为剑河发展的“加速器”。
党员是先锋的旗帜,初心使命在实践中愈发闪亮。在剑河,“党员带头干”不是一句口号。青年党员们或许岗位平凡,却始终以“党旗所指就是行动所向”的觉悟冲锋在前。他们可能是驻村干部,在田间地头解决土地纠纷;可能是社区工作者,在调解室里化解邻里矛盾;可能是乡村教师,在三尺讲台点亮孩子们的梦想。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担当,让党的旗帜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也让“党员”二字在群众心中有了最温暖的重量。
剑河的山记得他们的足迹,剑河的水倒映他们的身影。这些青年党员用行动证明:基层不是“镀金场”,而是“大熔炉”;青春不是用来“安放”的,而是用来“燃烧”的。当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同频,当青春力量与基层需求共振,便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书写出属于青年、属于基层、更属于共产党员的精彩篇章。(剑河县磻溪镇人民政府:张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