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这句古训既是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更是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的根本遵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青年干部唯有洞悉事物发展规律、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方能在复杂局势中找准方向,在权力考验中坚守初心,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明盛衰之理,当以史为鉴涵养战略眼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秦因严刑峻法而骤兴骤亡,唐由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的转折,无不昭示“民为邦本”的盛衰铁律。青年干部需从历史周期律中汲取养分,既要看到“其兴也勃焉”的成功密码,更要警惕“其亡也忽焉”的前车之鉴。在乡村振兴一线,当思考如何避免“重短期政绩、轻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在改革攻坚前沿,当预判政策实施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唯有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进行战略性思考,才能在制定政策时兼顾当前与长远,在推进工作时平衡局部与全局。
审权势之宜,须以实为基锤炼实践本领。权势者,既指客观形势之“势”,亦含岗位权责之“权”。青年干部身处基层治理最前沿,既要“审势”——把握数字化转型、老龄化社会等时代趋势,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具体工作;更要“宜权”—— 在权力边界内精准发力,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正如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既顺应自然规律栽种泡桐,又运用组织优势发动群众;廖俊波在政和扶贫时,既借力政策东风引进项目,又坚守“当官不是为了享福”的权力伦理。这种对“势”与“权”的精准拿捏,正是青年干部应有的实践智慧。
守正创新,方为盛衰之理与权势之宜的辩证统一。察盛衰并非守旧复古,审权势更非随波逐流。从“枫桥经验”的与时俱进到“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新时代的实践反复证明:唯有在把握规律中创新方法,在坚守原则中灵活施策,才能实现“理”与“宜”的动态平衡。青年干部当如劲竹,既扎根大地汲取传统养分,又迎风而立舒展时代新姿,在传承中突破,在变革中坚守。
回望百年党史,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察理审宜”的清醒,才带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今天的青年干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应将盛衰之理内化为信念,将权势之宜外化为行动。唯有如此,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在权力行使中彰显担当,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青岛莱西市院上镇人民政府:江文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