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必须要用好组织手段选好领头人,开辟新路子、多元发展促增收,用好激励保障措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针对当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少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急需打造一支强大的农村人才队伍。一是要加强素质和能力培训。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组织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学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村实用技术等相关知识,更新村干部思维、拓宽村干部眼界、提升村干部能力。二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快在外人才回引,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制定有针对性的补贴、政策等吸引本地和外来人才在村发展。优化制度环境,为高素质人才、返乡农民工提供发展创业平台。三是加强经济人才培养。建强农村经济发展实用人才培训平台,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对村干部、合作社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开展精准化、菜单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带头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提升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多元发展促增收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捷径可走,要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多措并举促发展。一是盘活现有资源。利用好耕地、矿产、山林、水塘等集体自然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招投标等形式进行开发经营,发挥现有资源最大效益。二是发展优势产业。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在有土地、山林资源的村(社区)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通过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形式,提升产能增加效益;在农副产品丰富的地方发展现代加工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在有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或拥有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的地方发展休闲旅游业,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业、林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在区位优势明显或人力资源充沛的地方发展社会服务业,通过创办劳务公司、异地置业等,收取服务管理费。三是成立产业发展联合党委。通过资源共享、实体共建的模式,将地域相邻、产业趋同的村与村之间的党组织联合建在产业链上,变单边作战为抱团发展,共同打造乡土品牌。
三、用好考核“指挥棒”
正确的考核机制能够为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激发基层干部干事的积极性,推动集体经济良性发展。一是建立激励体系。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要内容,列入镇、村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与村“两委”成员待遇挂钩,对于不同业绩的干部年终给予差别奖励,对发挥突出作用的干部,优先培养重用。二是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内容,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比如增加项目资产利用率、营商环境打造、社会经济效益、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指标,将农民对村干部和乡镇干部履职情况评价纳入到考核体系,畅通农民群众利益表达渠道,让农民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参与感;三是建立容错机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项工作,如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减少因过失导致的问责机制,给予干部改正的机会,减轻干部工作开展的后顾之忧。(枣阳市委组织部:化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