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多压压担子,才能快长路子。”这句在基层流传的俗语,道出了干部培养的朴素哲理。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治理实践的主战场,这里的干部既需要直面复杂矛盾,更需要过硬本领。为基层干部成长搭建“压力平台”,通过压担式培养锤炼其筋骨、增长其才干,既是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基层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压担式培养绝非简单增加工作量,更不是不负责任的“甩包袱”,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干部赋能。基层工作涉及民生保障、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等诸多领域,每一项任务都是锤炼能力的“磨刀石”。坚如磐石的定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驾驭风险的本领,绝非在温室里、书本上就能轻易获得,只有在实践的大熔炉中反复锤炼,才能让干部在遇到难题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当前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群众需求也更趋多元化,这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压担式培养正是破解能力短板的有效路径。
反观当下,部分单位在干部培养中仍存在误区。有的抱有“惜苗”心理,担心担子过重压垮年轻干部,将其放在“保险箱”里呵护,导致干部错失成长良机;有的过度依赖“老将”,重要岗位、紧急任务不敢交给年轻干部,使得基层干部始终处于“配角”地位,难以独当一面;还有的将干部“放下去”后就疏于管理,既无指导也无评估,让压担培养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这些做法不仅制约了干部成长,更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推进效能。
科学的压担式培养,首先要精准识“苗”。要通过日常考核、一线调研、专项考察等方式,近距离了解干部的专业特长、能力短板和发展潜力,把那些有朝气、有闯劲、有潜力的干部纳入培养视野。只有选准培养对象,才能让担子压得精准、压得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要注重岗位匹配,根据干部特点精准分配任务,让善协调的干部投身治理一线,让有闯劲的干部参与产业发展,让细心严谨的干部负责民生服务,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压担更要“护苗”,严管厚爱结合才能让培养见实效。压担子不是“不管不问”,而是要全程跟踪干部成长动态,通过谈心谈话、工作督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其思想状况和工作进展。对于干部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要区分情况精准容错,鼓励其大胆探索;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要安排骨干力量传经验、教方法,帮助其破解难题。同时要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将干部压担期间的表现与考核奖惩、选拔任用挂钩,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奔头,激发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基层强则治理强,干部优则事业优。为基层干部多些压担式培养,就是为基层发展储备力量。把担子压在关键处、放在急需时,让干部在吃劲岗位上经风雨、见世面,在攻坚克难中壮筋骨、长才干,才能培养出一批批适应基层发展需要的过硬干部,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让基层工作真正实起来、强起来。(贵州省剑河县柳川镇人民政府: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