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近日,西安市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党支部书记庞富强,因每日为村里70余名留守老人上门送“两元餐”的视频走红网络。这名曾因请全村留守老人吃饺子“出圈”的“强强书记”,再次以充满烟火气的举动温暖人心。一声“晌午饭来咧”,喊出的不仅是饭菜的香气,更是对新时代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心系群众的生动诠释,蕴藏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每天2元,对大多数人而言微不足道,却是这些留守老人安身立命的依靠。它精准击中了空心化乡村的核心痛点:独居老人“做一次吃好几顿”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行动不便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深层次的精神孤独。庞书记的送餐路,更是一条巡查路、关怀路。他“顺便看看”谁家灯坏了、屋顶漏了,几句家常唠嗑,驱散了老人的孤独。因此,他的送餐服务从解决基本生存需求的“送饭”实践出发,逐步发展为凝聚人心、强化社区纽带的情感工程,并最终演进为利用新媒介赋能乡村经济的创新探索。这证明,有效的基层治理,往往始于一个微小而精准的切入点。
其实,不止“强强书记”,还有很多基层干部正在用实际行动将党的关怀和温暖精准投递到最需要的地方。“蹭饭书记”董桂林一句句地道乡音,伴着一碗碗“蹭”来的农家饭,回荡在河南鹿邑的村头巷尾;“货郎”李福贵的一辆小货车,满载日用百货,开进河南新乡偏远的山村……他们的走红,并非因为事迹多么悲壮,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模式充满了务实的智慧与可持续的活力。庞富强的“2元午餐”,不是免费慈善,却以极低的成本维系了服务的尊严与长久;李福贵的小货车,是流动的便利店,更是偏远山村的“生命线”。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微治理”,它不追求高成本、高投入,而是以最低的姿态、最灵活的方式,解决群众“最后一百米”的难题。他们是中国基层最富智慧的“解题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庞富强的电动车,碾过的不仅是村里的道路,更是横亘在部分群众与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的障碍。当前,干部队伍中仍存在不少歪风邪气:下乡调研“隔着玻璃看、围着桌子谈”,与群众“见得着面、说不上话”;面对群众诉求奉行“不”字诀,以“我不会”“我不懂”“我不管”敷衍了事……这些做法如同一把锋利的软刀子,割裂了党群关系,破坏了党委政府形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好作风不是靠文件堆砌、会议强调出来的,而是在为群众办每一件小事、解每一个难题中积累起来的。希望更多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务实的行动落在实处。只有这样,干群关系才会更融洽,乡村振兴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实。(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郑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