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西部高校在人才招聘中又面临错配窘境:一方面,这些高校想吸引东部名校博士生以补强师资,但由于地处偏远、资源有限,应者寥寥;另一方面,本校培养多年的博士生熟悉团队研究方向,却因“出身”达不到招聘要求,“名校博士不愿来,本校博士进不来”的学历错配现象愈发突出。(10月11日 半月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而当前西部高校人才招聘中呈现的学历错配现象,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高校的用人难题,更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深层隐忧。这道人才流动的“错配墙”,既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也考验着我们破局解困的智慧与决心。
这道“错配墙”的形成,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东部名校凭借区位优势、雄厚财力、完善配套形成强大人才虹吸效应。而西部高校受限于地理位置、科研条件、薪资待遇等因素,在高端人才争夺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在人才评价中陷入“唯名校出身”的窠臼,简单以毕业院校声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人才与学校发展实际的匹配度。这种单一化评价标准,无形中为本校培养的优秀博士筑起了一道“隐形天花板”。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西部高校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西部振兴的人才摇篮,若长期陷入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困境,将直接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校培养的博士往往更熟悉学校学术传统和研究特色,能够更快融入团队、产生效益。将他们拒之门外,不仅造成人才培养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可能削弱学校特色研究方向的延续性。
破解学历错配困境,需要系统思维、多措并举。首要的是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高校在招聘时应当“破五唯”,不唯名校、不唯出身,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实际科研能力、发展潜力以及与学校学科建设需求的契合度。对于本校培养的优秀博士,应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评价机制,给予他们平等竞争的机会。
西部高校更要善于打好“特色牌”和“感情牌”。与其在全面追赶中疲于奔命,不如集中资源打造若干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方向,以“学科高地”吸引“人才高峰”。同时,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视。对于东部名校博士,可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科研启动经费、团队支持;对于本校博士,则应畅通其成长通道,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的局面。
从更大视野看,破解西部人才困境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支持。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向西部流动的政策体系,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设立人才专项计划、鼓励东部高校对口支援等方式,为西部高校引才聚才创造更有利条件。近年来启动的系列高校人才计划已向西部倾斜,下一步需推动这些政策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西部高校的人才困局,本质上是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破解“名博士不来,土博士难进”的难题,关键在于认清自我、精准定位。通过打造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品质、内心有归属的良好生态,从“引人”转向“育人”和“用人”,来吸引真正认同西部、愿意扎根西部、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同道中人”,实现从“人才错配”到“人才适配”的转变。(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郑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