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本是青春逐梦的起点,19岁的李同学却在报到当天遭遇“闭门羹”——8月30日,当校方得知他是自闭症患者后,直接拒绝为其办理入学手续,将这位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特殊学生,挡在了大学校门之外。(2025年9月9日澎湃新闻)
自闭症学生能通过高考迈入大学,本身就是一场“奇迹”:这背后是家庭从未放弃的坚守,是中小学阶段教育者的耐心陪伴,更是学生自身对抗困境的顽强努力。从小学到高中,他跨越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障碍,最终凭实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本该是教育公平的生动注脚,是“每个生命都能发光”的最好证明。可涉事高校却在报到时“闻病劝退”,不仅掐断了这份奇迹的延续,更给学生的心灵蒙上重创,也让“教书育人”的初心蒙尘。
高校的劝退决定,本质是“趋利避害”的责任逃避。校方或许顾虑“特殊学生管理麻烦”“可能引发意外”,却忘了教育的核心是“包容差异、助力成长”——既然学生能完成中小学学业,证明其具备基本的学习与适应能力;若校方提前了解情况、制定针对性支持方案(如适度调整课堂互动模式、提供心理辅助等),未必不能帮助他融入大学生活。可高校选择用“拒之门外”的简单方式解决问题,既无视了学生十余载求学的艰辛,也违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更涉嫌触碰法律红线——正如律师分析,此举已涉嫌侵犯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是对教育公平的公然违背。
更令人遗憾的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社会价值观的传递者,本应成为“包容特殊群体”的典范,却反而做了“歧视的坏样本”。这份劝退通知,不仅让李同学及其家庭陷入绝望,更可能让其他特殊学生及其家长“望校却步”,怀疑“即便努力考上大学,也会被拒之门外”。这种负面影响,远不止一个学生的求学梦破碎,更会削弱社会对特殊教育的信心,加剧对残障群体的隐性排斥。
此事不该只停留在对涉事高校的批判,更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反思与整改。教育部门需主动扛起责任:一方面,要督促涉事高校正视错误,尽快与学生及家长沟通,拿出补救方案,让学生能顺利入学;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特殊学生高等教育支持体系”——明确高校对特殊学生的接纳与帮扶义务,建立“入学评估-个性化支持-全程跟踪”的机制,比如配备专职辅导员、开放心理支持资源、允许弹性调整学习计划等,让高校不再因“不知如何管”而“不敢收”。
教育的温度,从不体现在对“优等生”的偏爱里,而体现在对“特殊者”的包容中。一所大学的高度,不取决于校园的建筑有多宏伟,而取决于它能否为每个追梦的孩子留一扇门;一个教育体系的成熟,不取决于培养了多少精英,而取决于它能否让每个生命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希望涉事高校能及时纠偏,更希望所有高校都能记住:教书育人,既要教知识,更要育人心;既要守规则,更要存温度。(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