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别让“乌纱帽”变成“紧箍咒”
时间 :   2025-09-09 18:3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姜福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镇政府传达室的老王退休前总爱说:“这官帽子啊,就像过冬的棉鞋,合脚才能暖乎,太大了拖脚,太小了夹脚,强穿迟早磨出血泡。”这话糙理不糙,恰应了那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对党员干部而言,“德”是为民的初心、干事的本领、守底线的定力,“位”是组织的托付、群众的期待。这两者若不相配,再光鲜的岗位也会变成烫手山芋。


戏台搭得再大,没真功夫迟早演砸。前年县里派来个“博士镇长”小赵,名牌大学政治学毕业,报到第一天就放话要“三个月改变镇容镇貌”。他拉着规划图在会上指点江山:要把老街拆了建仿古商业街,要把山脚下的农田改成网红露营地,还说要搞“直播带货基地”让农民变身网红。


可真要动手时,问题全来了。拆老街?住了一辈子的老人说啥也不搬,他只会让村干部“硬劝”;建露营地?环保评估通不过,他嫌“专家故意刁难”;搞直播?请了团队培训半个月,老乡们对着镜头只会搓手,他骂“农民思想太落后”。


年底验收时,仿古街成了烂尾楼,露营地荒草丛生,镇财政还背上了八百万债务。小赵被调走那天,蹲在老街口看晒太阳的老人,突然问:“我明明是想干实事,咋就成这样了?”其实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干事不是画蓝图,得有“钉钉子”的本事。就像前任老镇长,没读过多少书,但知道哪家的危房该修,清楚哪块地种花椒能丰收,明白调解邻里纠纷得先递根烟坐下来聊。他常说:“官字两个口,先得把老百姓的话听进去,再把该办的事说清楚。”


权力这把刀,握不稳就会伤了自己。开发区李主任的案子去年在全县传得沸沸扬扬。他曾是“明星干部”,三十岁就当上副主任,招商引资一把好手,把一片荒地变成了产业园。可后来他觉得“规矩是给普通人定的”,企业老板请吃饭,他从不推辞;工程招标,他打个招呼就能让“自己人”中标;甚至有老乡找他办低保,他都要“意思意思”。


有次一个化工厂想违规扩建,塞给他五十万现金,他明知环保不达标,还是签了字。结果投产不到半年就发生泄漏,周边三个村的庄稼全枯了。纪委找上门时,他办公室的柜子里搜出二十多瓶没开封的茅台,还有一沓银行卡。


被带走那天,他对着纪委同志喊:“我为开发区做了多大贡献!这点钱算什么?”这话听着耳熟,前几年落马的住建局王局长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们都忘了,权力是百姓给的“手术刀”,只能用来切除“民生病灶”,绝不能变成谋私利的“屠刀”。


就像村里的老支书常念叨的:“针眼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第一次收礼时心跳,第二次就会坦然,第三次可能主动伸手。对干部来说,“德”就是那根扎在心里的“红线”,不管走多远,都得清楚哪里不能踩。


百姓心里的秤,称的从来不是官位高低。社区张书记的故事反而没那么多波澜。他在老旧小区干了十二年,没搞过什么“大项目”,每天的事无非是调解邻里吵架、帮老人交水电费、盯着物业修漏水的屋顶。有人说他“没追求”,不如别的社区搞“智慧社区”、建“文化广场”亮眼。


可去年换届选举,居民们联名写信要留他。有位瘫痪在床的大爷,让儿子推着轮椅去居委会,说:“小张书记知道我爱吃哪家的包子,每次路过都给我捎两个,这样的干部,我们信得过。”


反观隔壁社区的王书记,上任就把花坛全铲了建雕塑,说要“提升社区档次”。结果老人没地方晒被子,小孩没地方玩耍,不到半年就被投诉到街道办。王书记想不通:“我明明是为了社区好,怎么就没人理解?”


其实百姓心里的秤很简单:你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就把你当家人;你只把他们当政绩工具,他们迟早会把你晾在一边。就像焦裕禄在兰考,没盖过豪华办公楼,就骑着自行车走遍沙丘;谷文昌在东山,没喊过响亮口号,就带着群众种了十几年树。他们的“德”,不在报表里,而在百姓的口碑里。


说到底,“德不配位”的“灾殃”,不是什么天意,而是规律。能力配不上岗位,就像不会游泳偏要渡江,迟早会呛水;品行撑不起权力,就像抱着柴火趟雷区,早晚要引爆。对党员干部来说,与其一门心思往上爬,不如先问问自己:我的肩膀,能扛起多少百姓的期待?我的心里,装着多少群众的冷暖?


就像镇政府门口那棵老槐树,根扎得深,才能在风雨里站得稳。干部的“德”,就是那深入群众土壤的根,根扎得越实,“位”才能坐得越稳。这道理,朴素得就像老农种庄稼——你对土地用心,土地才会给你回报。(中共李沧区委组织部:姜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