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打包1万块砖仅得130元报酬,智障工人李松岭曾在一个月内搬运68万块砖——这意味着他要重复11.33万次“夹起20多斤砖块、摆上流水线”的动作,每天工作近12小时。(2025年9月8日新京报)
智障人员被困砖厂,遭受严重的剥削,这样的场景,不是旧社会的苦役写照,而是当下仍在发生的残酷现实。当智障人员被圈禁在砖厂,忍受超负荷劳动、被克扣微薄薪酬,这早已不是“用工难”的托词,而是利益熏心下人性的彻底沦丧,更是对法治底线的公然践踏。
这样的悲剧,并非首次刺痛公众神经。2007年山西洪洞黑砖窑案曾震惊全国:砖厂主非法拘禁农民工、奴役被拐骗儿童与残疾人,强迫他们每天劳动14至16小时却无任何报酬,无数家庭因此破碎。彼时,执法部门以“零容忍”态度重拳打击,社会各界也呼吁建立长效机制防范此类恶行。然而十几年过去,类似的场景再度上演——智障工人在恶劣环境中无从自保,高强度劳动透支着他们本就脆弱的身体,微薄的工资还被工头层层盘剥,过着与“人”的尊严相去甚远的生活。历史的悲剧重复上演,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拷问着:我们的监管防线为何屡屡失守?对恶行的震慑为何未能形成持久效力?
要彻底斩断伸向智障等特殊群体的“黑手”,不能只靠个案曝光后的突击整治,必须拿出“重典治乱”的决心,更要构建“防患于未然”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一、织密特殊群体“保护网”,堵住源头流失漏洞。各地政府需将智障人员等特殊群体纳入精准化管理台账,建立“家庭监护+社区随访+部门联动”的监护机制。对失踪的特殊群体人员,要第一时间录入全国联网的失踪人口信息库,利用大数据打通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跨区域信息共享与追踪。同时,加强对特殊群体家庭的帮扶与指导,通过补贴、托养服务等减轻家庭负担,避免因监护缺失导致他们被不法分子诱骗、控制。
二、拧紧企业用工“监管阀”,消除监管盲区死角。劳动监察部门需打破“重大企业、轻小作坊”的监管惯性,将砖厂、小工厂、偏远作坊等易滋生非法用工的场所纳入重点排查范围,采取“飞行检查+定期回访+群众举报奖励”等方式,提升监管的主动性与精准度。对企业用工台账,要严格核查人员身份信息与劳动合同的真实性,重点排查“无身份信息”“薪酬异常”“人身自由受限”等可疑情况,一旦发现线索,立即联合公安、民政等部门介入核查,做到“早发现、早解救、早处置”。
三、亮出违法惩戒“杀手锏”,形成持久震慑效应。对非法拘禁、强迫智障人员劳动的行为,必须依法顶格处罚,不仅要对企业主、工头以“强迫劳动罪”“虐待被监护人罪”等罪名严肃追究刑事责任,还要追缴其非法所得,对涉事企业依法吊销执照并列入失信黑名单,让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同时,严肃倒查监管部门的责任,对因失职渎职导致非法用工长期存在的工作人员,依规依纪严肃问责,以“追责到底”的态度破除“地方保护”“监管松懈”等沉疴,让法律的“牙齿”真正咬合。
智障人员是社会中最需要呵护的群体,他们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是衡量社会文明与法治成色的标尺。打击砖厂非法奴役智障人员的恶行,既要用“重典”让不法分子付出惨痛代价,更要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管、补齐保障短板,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重演。唯有让特殊群体的“安全网”越织越密,让法治的“高压线”时刻带电,才能真正守住“人人生而有尊严”的底线,不让“黑砖窑”的阴影再次笼罩弱势群体。(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