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如果你要写抗战,就不能只写抗战
时间 :   2025-09-04 19:5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轩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提起 “抗战” 二字,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冲锋的号角、轰鸣的炮火、倒下的战士。这些浴血的瞬间,是民族抗争史的脊梁。但如果只把笔墨落在战场,却会错过抗战最动人的底色:它是千万普通人用生活筑起的防线,是文脉在烽火中倔强的延续,是跨越国界的正义微光,更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精神基因。写抗战,要写硝烟之外的“全景图”,才能读懂这场胜利背后真正的力量。


要写巷弄里的炊烟,写那些未穿军装的“战士”。如果你要写抗战,别只写前线的钢枪,要写北平胡同里,悄悄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卖菜大娘;要写上海弄堂里,把伤员藏进阁楼的裁缝师傅;要写冀中平原的村庄里,白天种地、夜里挖地道的农民。这些人没有军衔,没有勋章,甚至没留下名字。他们的抗战,不是在战场上杀敌,而是在柴米油盐里的坚守。写粮食紧缺时,把仅有的口粮留给游击队的无私;写日军“扫荡”时,用身体护住八路军文件的无畏;写沦陷区里,拒绝说日语、教孩子们写汉字的固执。他们的炊烟,是战火中最温暖的抵抗;他们的日常,是全民抗战最坚实的根基。正是千万这样的普通人,用“不投降”的生活,织就了抗战最广阔的“人民防线”。


要写书页间的烽火,写文脉不绝即是抗争。如果你要写抗战,别只写武器的较量,要写昆明郊外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背着书本从北平、天津一路南迁,徒步3680里,把课堂开在破庙里、祠堂里,雨天用雨伞挡着黑板,空袭时就躲进山洞,却始终没停过一节课。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战时的联大,连“大师”都要在漏雨的教室里讲课,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8 位“两弹一星”元勋。要写上海的“孤岛”时期,郑振铎等学者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古籍文献,把3万多册珍贵典籍藏进租界的仓库,留下“文献不死,民族不亡”的誓言;要写延安的窑洞里,艾青、丁玲等文人用笔作武器,写出《大堰河 —— 我的保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用文字唤醒民众的斗志,让“抗战”不只是军事的对抗,更是精神的坚守。文化是民族的根,当日军试图用炮火摧毁中国的文脉时,这些文人用书本筑起了“精神长城”。他们的抗战,没有硝烟却同样激烈:守住了典籍,就是守住了民族的记忆;留住了课堂,就是留住了未来的希望。这种“文脉不绝”的抗争,比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持久,比一件武器的威力更强大。


要写跨越山海的星火,写异国友人的“中国心”。如果你要写抗战,别只写中国人的战斗,要写加拿大医生白求恩 放弃优渥的生活,带着医疗器械来到中国,在延安的土窑里做手术,连麻药都没有时,就用自己发明的“慢手术”减少伤员痛苦,最后因感染牺牲在手术台旁,临终前还在写“我唯一的希望是多做贡献”;要写美国“飞虎队”的飞行员们驾驶着P-40战斗机,在滇缅公路上空与日军激战,很多人牺牲时还不到30岁,他们的飞机残骸散落在中国的山林里;要写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秘密来华,在武汉、重庆的空战中击落多架日机,很多人甚至没来得及留下姓名,就永远留在了中国的天空下。抗战从来不只是中国的“孤军奋战”,它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异国友人,带着对正义的信仰来到中国,他们的鲜血与中国人民的鲜血流在一起,他们的名字刻在中国的抗战纪念馆里。写他们,不是为了强调“外援”的重要,而是为了记住:正义从不分国界,当一个民族为自由而战时,全世界的善良都会与之并肩。


要写岁月里的回响,写抗战精神的“当代续章”。如果你要写抗战,别只写过去的历史,要写今天的传承。在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里,每年都有老人带着孩子来献花,讲述当年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在西南联大旧址,年轻的学子们仍会模仿先辈,在操场上朗诵校歌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候,医护人员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志愿者们像当年的平民一样,自发组织起来送物资、守社区。这些何尝不是“全民抗战”精神的延续?抗战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平凡日子里的坚守初心。今天我们写抗战,不是为了沉溺于苦难,而是为了从那些“非战场”的抗争中,汲取面对挑战的力量:就像当年的大娘守护情报、学者守护典籍一样,今天的我们,守护好自己的岗位、守护好民族的文化、守护好心中的正义,就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铭记。


如果你要写抗战,就不能只写抗战。要写炊烟里的坚守,写书页间的不屈,写跨越山海的情谊,写代代相传的精神。因为这场战争,从来不是某一群人的战斗,而是一个民族的觉醒;它的胜利,不只是武器的胜利,更是人性的胜利、精神的胜利。这些藏在硝烟之外的故事,才是抗战最珍贵的遗产,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仰望的光。(贵州省惠水县委组织部: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