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打破“滤镜”看公职
时间 :   2025-08-07 18:3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明浪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四川某单位公职人员孙先生下班后兼职送外卖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他们应远离“烟火气”,有人期待他们是“完美化身”,这种复杂的情感投射,既包含着对公共服务的高期待,也暗藏着对职业边界的模糊认知。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公职人员”这一身份始终带着特殊“滤镜”,正视并打破这层“滤镜”,需要以理性视角还原公职人员的职业本质。


公众对公职人员的“滤镜”,根源在于其身份的“公共性”。一方面,公职人员手握公共权力、肩负公共责任,公众用更高标准审视他们的一言一行,警惕兼职是否影响履职或滋生腐败,是对公职人员的合理监督。另一方面,“滤镜”也衍生出部分过度解读,他们将公职人员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群体,认为他们不应有普通人的生活压力,甚至否定合法兼职的合理性。然而,公职人员也是普通人,也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生活压力,在合规前提下通过劳动改善生活,本就是人之常情。孙先生按流程申请、用业余时间送外卖,既没有违规也没有损害公益,却引发部分非理性的舆论攻击,正说明“滤镜”让部分人难以接受“公职人员”与“外卖骑手”的身份重叠。可细想一下,白天在岗位上为群众办事,晚上骑上电动车为市民送餐,两种身份都是在服务社会,本就并行不悖。


如何打破“公职人员”这层“滤镜”,首先要看清其本质,公职是一份职业,从业者是履行公共职责的“职业人”,而非不食烟火的特殊群体。任何职业都有核心职责与行为边界,公职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边界是“不滥用权力、不违背公序良俗”。只要守住这两条底线,公职人员的合法权益就应得到尊重。他们可以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也可以有增加收入的需求,甚至可以通过兼职体验生活百态。就像送外卖时感受到的交通拥堵、商户难处,反而可能让他们在制定政策、处理民生问题时更懂群众疾苦,这种“双向体验”对工作来说未必是坏事。


当然,打破“滤镜”不意味着降低要求,公职人员的标准要始终落在“履职能力”与“职业操守”上。公众真正该关注的不是公职人员“做什么兼职”,而是“是否耽误本职”“是否以权谋私”。孙先生所在单位通过出台副业管理办法、严格审批流程,既给合法空间又筑牢防线,这种“疏堵结合”正是打破“滤镜”的务实之举。


从之前“公务员摆摊”“教师做家政”等话题的讨论,到孙先生送外卖引发热议,都在推动社会对职业的认知更加成熟。解决公职人员“滤镜”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理性监督、适度包容”的共识,多一些对“普通人”身份的理解,避免用“完美主义”苛责公职人员;同时也要保持监督意识,对违规行为坚决说“不”。公职人员更要清醒认识到身份的特殊性,主动接受监督,在兼职选择上更谨慎,避开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领域,确保业余时间不影响主业精力。当“滤镜”逐渐消散,我们看到的将是一群既坚守公共责任、又拥有烟火气的公职人员,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履职,在生活中奋斗,这才是职业最真实、最动人的模样。(中共榕江县委组织部:王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