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整治‘痕迹管理’过滥问题。”这成为警示现实社会的刺痛一针,揭示出当前某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出现的异化趋势。这些部门在工作中过度依赖留下痕迹作为工作推进的手段,却将手段异化为最终目的,导致只有纸面上的落实,而缺乏实际成效。这种现象如不及时遏制,不仅会浪费基层的精力与努力,更会侵蚀实干的土壤,对事业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
“留痕”泛滥,异化为“纸面功夫”。本来是压实责任、记录工作的“印迹”,在一些地方则异化为一种繁琐、沉重的“证明围城”,从记录会议、照片记录到表格、APP打卡等各种“痕迹”要求,甚至“还没开始干活儿,就已经开始制造痕迹了”。乡镇干部反映,有时为应对检查,需要耗费比干事更多的时间。当“处处留痕”成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时,基层的创造力、干劲都被浪费在创造“痕迹”、堆砌“痕迹”中,“痕迹主义”悄然替代“实绩主义”,将工作重心抛在脑后。
重“痕”轻“绩”,催生“空心落实”。重痕的后果同样令人担忧。它使一些干部把精力用在“留痕”上,即怎样做“痕迹”以“留痕”、做“亮点”以“过目不忘”,而不是怎样解决问题、群众是否满意上,于是“用表格来抗疫情”“用照片来扶贫”等怪象就出现了。在“痕迹”下做出的工作,看起来热热闹闹有影像,看起来轰轰烈烈有数字,看起来有头有脸有总结,这种留痕导向,就好比房子看着非常气派、光鲜,却隐藏着巨大危险。
破“痕”立“绩”,回归实干本源。破除“留痕主义”,一个根本方法是树立求实“实绩观”。坚决去除重复性的留痕。要完善考核制度,从考核材料和考核数量等痕迹转移到考核实效上,看现场、看效果、看口碑。考核以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发展硬指标为主要标准。要充分相信基层一线的同志,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督导,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上。让他们从繁琐的表格、填字、盖章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正如在某市推行“无证明”改革后社区干部所反映的,“不再盖章填表了,终于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为百姓做更多的事了。”才是解决本源回归问题本身。“痕”是过程的注脚,“绩”才是最终的答卷。
坚决反对过度留痕,让干部从材料中解放出来,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这样我们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不会为过重留痕而后悔。我们要注意将干事创业的事,干到极致,把点滴滴的努力,都浇灌在沃土之中,留下经天立地的不朽功业。(共青团从江县委员会:许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