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纪念馆内,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字字千钧:“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强盛起来……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这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叮咛,更是新时代对全体中华儿女的动员令。今天的中国虽早已远离战火硝烟,却仍需回答:民族复兴的脊梁究竟靠什么挺起?答案就在红色血脉里,在接续奋斗中,在一代代人的自觉淬炼里。
红色血脉是“挺直脊梁”的魂。百团大战的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其中熔铸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展现的中流砥柱的伟力与无惧牺牲的浩然正气,早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14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写进山河,更将“堂堂正正、大义凛然”的气节熔铸为民族基因。今天的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刺刀,而是诱惑、惰性和风险挑战。越是风高浪急,越需从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中汲取精神“钙质”:以明辨大是大非的定力校准方向,以抵御侵蚀诱惑的免疫力守住初心,以攻坚克难的意志力闯出新路。红色血脉让我们在任何考验面前都能挺得起、立得住、走得远。
接续奋斗是“光荣自豪”的根。光荣不是躺在纪念馆里,自豪也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革命先辈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民族独立的光辉丰碑,而今天的我们,唯有用汗水接续火炬,以扎扎实实的奋斗为之增添新的光彩。要将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拆成千万张施工图,铺在轰鸣的车间、希望的田野;要将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写成民生清单,逐一兑现;要将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课题,落实为对一个个“卡脖子”难题的合力攻坚。当“强国”二字被分解成每个岗位的晨昏、每道工序的毫厘、每次攻关的成败,个体的脉搏便与民族的呼吸同频。也只有在这同频共振里,那份深沉而持久的光荣与自豪才会从心底汩汩涌出——它绝非历史功勋的简单馈赠,而是新时代奋斗者亲手点燃的火焰,以实干为柴,以实绩为光。
代代淬炼是“脊梁长成”的桥。一副钢筋铁骨,绝非一日之功,它必须在风雨中淬火、在厚土里扎根。家庭、学校、社会,都是无形的熔炉。各级党组织更要善用红色资源,将其化为鲜活教材:把课堂搬到浸染烽烟的旧址,让先辈故事走出展柜,成为可感可触的身边故事,把“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的历史叩问,内化为“如何走好新征程”的时代答卷。尤其要让年轻干部主动奔赴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急难险重的第一线。去啃“烫手山芋”,去当“热锅上的蚂蚁”,在实践的熔炉中反复锤炼筋骨,在攻坚的磨砺中坚定信念。唯其如此,红色基因方能代代相承,真正铸就一副能扛起时代重任、顶天立地的钢铁脊梁!
烽火远去,山河日新。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自勉,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使命担当扛在肩头,亿万挺直的脊梁必将汇聚成托举民族复兴的磅
礴力量。(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中册镇人民政府:牛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