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是一片沸腾的热土,政策与机遇在此碰撞,创新与实干在此交融。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们既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更是发展浪潮中的追光者。全区深化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的号角已吹响,“转作风、强能力、求突破、促发展”的主线,与“五问五争”的深刻命题,恰似一面明镜,照见年轻干部的初心与担当。在这“双向奔赴”的征程中,我们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叩问自我,以淬火成钢的意志锤炼能力,方能与经开区同频共振,共绘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
以“五问”为镜:破除思想坚冰,校准奋斗坐标。“五问”直指干部作风的沉疴积弊,每一问都是对灵魂的鞭策。作为综治科员,直面矛盾、化解纠纷是职责所系,若思想蒙尘,则行动必滞。破除“大而化之”的懒政心态,综治工作千头万绪,从矛盾纠纷调解到平安建设,从信访登记到积案化解,细微处见真章。若满足于“差不多”“大概齐”,便可能埋下隐患。唯有以“绣花功夫”梳理每一条信息、研判每一处风险、化解每一次案件,方能织密安全之网。摒弃“惯性思维”的舒适区。长期重复性工作易滋生机械执行的习惯。需常问自己:是否因循旧例而忽视创新?是否将“历史经验”当作逃避突破的借口?综治数字化、网格化治理等新课题,正呼唤主动求变的锐气。斩断“推诿躺平”的惰性链条。“向外推、向上推、向下推”的本质是责任缺失。面对群众诉求,若以“不归我管”搪塞,便是对初心的背离。须以“首问负责制”的担当,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用自己的担当扛起人民的幸福。直面“绕道而行”的畏难心结,信访领域的积案难案,矛调工作的纠纷化解,恰是成长的磨刀石。若遇困难便退缩,何谈守护一方安宁?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将风险管控在前端。警惕“在位不为”的行动滑坡,“慢作为”消解群众信任,“假作为”透支政府公信力。综治工作的实效,体现在群众夜间的安心睡眠、企业稳定的经营环境,唯有真抓实干,方显年轻本色。
以“五争”为纲:锻造硬核能力,点燃奋进之火。“五争”是行动的纲领,更是能力的标尺。年轻干部需以“争”的斗志,将平凡岗位变为建功立业的舞台。争当大抓落实的“行动派”,政策的生命在于执行。综治工作需将上级部署转化为“施工图”,例如风险隐患排查管控,须细化到社区网格、量化到个人职责,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争当守正创新的“破壁者”,守正,是坚守法治底线;创新,是探索治理新路。可依托矛调平台推动“苑易调”,借力大数据预判矛盾风险,让传统“人海战术”升级为“数智赋能”。争当担当作为的“挑山工”,综治工作没有“高光时刻”,只有“默默负重”。需甘当“矛盾缓冲垫”,在信访接待中耐心倾听,在突发事件中冷静处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一方平安。争当攻坚克难的“尖子生”,劳资纠纷、邻里矛盾等“硬骨头”,考验意志与智慧。需发扬“啃硬骨头”精神,以“解剖麻雀”的方法析透根源,以“弹钢琴”的艺术统筹资源,化堵点为亮点。争当群众利益的“守护人”,综治工作的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体现在对居民诉求的快速响应。用“一杯茶的温度”“一句方言的亲切”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须常怀“枝叶关情”之心,将“民声”作为“履职风向标”。
双向奔赴:个人成长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经开区的发展为年轻干部提供广阔舞台,年轻干部的奋斗亦为经开区注入活力。这种“双向奔赴”,是使命与机遇的交响。在服务大局中实现小我价值,年轻干部虽处基层,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软基建”。一个纠纷的妥善化解,可能将危险遏制在源头;一次风险的前置干预,或许避免一场群体事件。个体的“微光”,汇聚成发展的“星河”。在实践熔炉中完成能力跃升,经开区的日新月异,倒逼年轻干部能力升级。从学习《民法典》到掌握舆情应对技巧,从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到锤炼应急处突本领,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阶梯。在精神传承中赓续奋斗基因,经开区从荒芜到繁荣的创业史,蕴含着“拓荒牛”精神。年轻干部当以之为镜,将“五问五争”内化为精神密码,在薪火相传中书写新的荣光。
以追光者的姿态,奔赴星辰大海。“追光者”的信仰,在于始终向阳而生,经开区的魅力,在于永远向前奔腾。作为一名镇街年轻干部,我愿以“五问”为戒,以“五争”为誓,在叩问中锚定方向,在拼搏中淬炼成钢。与经开区携手,以作风能力之“进”,护航高质量发展之“稳”,在这片热土上,挥洒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汗水。(威海市西苑街道平安法治办公室:许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