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减负工作成为治国理政领域的重要议题。从中央擘画顶层设计,到地方积极响应落实,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致力于为基层干部卸下沉重负担,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向新台阶。然而,基层减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需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推进的攻坚战、持久战。
一、明晰权责边界,为基层“松绑解缚”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丝万缕交织,基层干部长期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部分上级部门在任务部署中层层加码,导致基层干部陷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疲于应付局面,不仅难以将政策精准落地,更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厘清政府部门权责关系是破解基层减负难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通过制定科学完备的权责清单,将基层干部的职责范围精准划定,杜绝“责任无限化”的乱象;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推动资源、权力和服务向基层下沉,让基层干部在清晰明确的职责框架内,轻装上阵、高效履职,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二、革新考核机制,为基层“降压减负”
考核机制犹如基层工作的“风向标”,但在实际运行中,过度倚重材料报送、痕迹管理的考核方式,使得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的泥沼。要优化考核机制,需以“精准、精简、务实”为导向,大力削减不必要的材料报送和流于形式的检查,将考核重点聚焦于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群众民主评议等多元评价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体系,引导基层干部从“忙于应付事务”向“专注服务群众”转变,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三、根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为基层“赋能增效”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政务领域的当下,政务信息化本应成为基层减负增效的有力武器。然而,部分地区却滋生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顽疾:政务 APP 泛滥成灾、数据重复填报、多头管理等问题层出不穷,反而给基层干部增添了新的负担。整治这一乱象,需充分发挥技术赋能的优势,建立严格规范的数字化工具准入机制,对各类信息平台进行整合优化,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让数字化技术成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强大引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刘元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