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每一块基石的稳固都关乎大厦的安稳。“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投入大量资源,群众却不买账;有的干部忙得脚不沾地,百姓却仍不满意。问题出在哪儿?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了“三问”——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基层干部只有把准群众需求、凝结群众智慧、紧盯实际成效,才能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办成群众满意。
问需于民,找准“急难愁盼”,避免“供需错位”。需求精准,方能施策精准。基层工作最忌“拍脑袋决策”,一些地方投入巨资铺摊子、搞项目,一遇到难题就停滞不前,群众不认可,资源也白白浪费。究其原因,是没有努力弄清群众真正需要什么。《韩非子》中言:“不明察,不能烛私。”治理亦是如此,只有深入调研,才能避免“政府干得热闹,群众看得冷漠”。上海浦东新区在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时,没有直接拍板定项目,而是首创“民生需求地图”平台,让居民通过手机APP标注身边的“痛点”:比如某条背街小巷路灯长期不亮、某个老旧小区缺少充电桩等。政府根据数据热力图,优先解决群众标注最密集的问题,仅半年时间,200多处路灯故障被修复,50个小区新增了充电设施,居民满意度提升32%。由此可见,问需不是“我问你答”,而是让群众主动“点菜”,真正把决策权交给群众。问需是起点,但如何将需求转化为解决方案?还需问计于民,凝结群众智慧。
问计于民,掀起“头脑风暴”,发现“锦囊妙计”。过去,一些地方习惯关起门来定方案,坐在办公室里做决策,结果政策与实际情况脱钩,落地遇阻。新时代治理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邀请居民参与社区管理,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发挥好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体力量。北京西城区在进行历史街区改造时,没有简单地交给设计院“一画了之”,而是创新推出“社区规划师”制度:聘请10位熟悉当地历史的居民担任“百姓规划师”;组织20场“胡同茶馆”议事会,收集原住居民的改造建议;采纳“保留老槐树”、“恢复传统门楼样式”等37条民间智慧。最终方案既保护了胡同风貌,又新增了便民设施,获得联合国人居署“最佳实践案例”表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基层工作者要善用群众的“在地智慧”,基层治理往往能事半功倍。问需明方向,问计得方法,而后关键还是要看实效,避免“虎头蛇尾”。
问效于民,开展“群众测评”,确保“行之有效”。为何有些实事“办而无效”?健身器材装了却生锈,文化礼堂建了却闲置,“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缺乏实事项目的长效评价机制,没有真正以群众获得感为评价标准。《韩非子》有言:“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考核问效应抓住“群众满意”这个总纲,而非只看工程进度。广州市越秀区推出“民生微实事”二维码评议制度,为每个完工项目制作专属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对项目进行评价,同时设置“3个月后复评”机制,防止“验收即巅峰”,破解短期政绩思维,对评分低于80分的项目限期整改,并向群众公开整改台账。制度实施一年以来,后台累计收到评价2.3万条,整改问题470个,社区健身器材使用率提升65%,“二次投诉率”下降40%。这印证了办实事不是“交作业”,而是“不断迭代”的服务过程。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办好群众实事,不能靠“一厢情愿”,而要始终坚持“三问”——问需,让决策更精准;问计,让方案更可行;问效,让成果更持久。唯有如此,才能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历城区财政局:赵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