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以思想之光铸魂 以文化之力致远
时间 :   2025-05-16 15:1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大志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文化建设的宏大格局中肩负着关键使命。必须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神圣任务,秉持“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的文化自觉,引领组工干部勇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党的创新理论的践行者、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


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先进政党的引领。”在文化自信的构建中,理论的支撑至关重要。组织部门应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指引,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逻辑。组工干部要率先垂范,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贡献。在干部考察环节,不能仅关注工作业绩等“硬指标”,更要重视文化修养这一“软指标”,因为文化修养反映着干部的精神境界与价值取向。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巧妙融入文化润心的“活教材”,可以将本地的红色文化、传统美德故事等融入党组织活动,让党员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在人才工作方面,厚植文化传承的“基因库”,吸引和培育既具备专业素养又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才。正如《礼记》所言“玉不琢,不成器”,通过理论武装的“精雕细琢”,锻造出一支既懂政治规矩又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干部队伍,使文化自信成为党员干部内心深处最深沉的精神标识。


创新构建叙事话语体系,传播文明互鉴的中国声音。“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全球化背景下,组织工作需与时俱进,创新叙事话语体系。要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富有文化内涵的话语,使其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巧妙嵌入“天下一家”的天下观,让干部们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着重考察“协和万邦”的外交智慧,选拔出具备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能力的干部;在人才政策制定中,充分体现“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汇聚。同时,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既通晓国际规则又深谙传统文化的外向型干部,他们能够运用“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清晰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以“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组工干部应如春风化雨般,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党员干部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言人”,让世界透过组织工作这扇窗口,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系统构建开放融通机制,架设文明对话的组织桥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组织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干部交流中,开辟文化交流新通道,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干部相互学习与交流;在人才引进中,构建文明互鉴新平台,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带来多元文化理念;在制度建设中,注入文化包容新内涵,营造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氛围。要进一步完善涉外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打造一支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方阵。创新“党建+文化”工作模式,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构建跨文化沟通能力评价体系,让党员干部不仅成为治国理政的能手,更成为文明对话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如同“润泽春畴的细雨”,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绽放独特光彩。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组织工作必须自觉融入文化强国建设大局。组工干部当以“为天地立心”的担当传承文化薪火,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智慧创新工作机制,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格局推动文明互鉴,让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组织工作新的时代华章。(平原县委组织部:杨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