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蒙山县创新推行“七户一集群”治理机制,以自然村落为单元,推选集群长收集民意、化解矛盾,配套“网格+”管理和“一站两网”智能监督,实现村务监督参与率跃升35个百分点,矛盾纠纷调处效率提高80%,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深度融合的善治新路。(5月15日 《广西日报》)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主人翁”。 蒙山“集群制”的实践启示在于,用“微单元”激活治理“末梢神经”。七户一组的“熟人圈层”,既破解了治理半径过大导致的“管不到边”难题,又让“身边人管身边事”的乡土智慧落地生根。从红白理事会“一张桌子解心结”到“农家和议庭”就地化解纠纷,看似简单的制度设计,实则是将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转化为自下而上的行动自觉。这种“小切口”撬动“大治理”的逻辑,正是乡村善治的破题之钥。
“集群制”之所以能成为乡村善治的破题之钥,关键在于打通了三个闭环:一是党建引领与群众自治的闭环,通过党员农户担任集群长,让“红色根系”扎进治理末梢;二是传统治理与数字赋能的闭环,“物廉网”“互廉网”将监督从“墙上标语”升级为“指尖反馈”,实现问题处理效率倍增;三是柔性协商与刚性约束的闭环,村规民约从“干部定”变为“集群议”,既尊重民意又强化契约精神。三个闭环叠加,让治理既有乡土温度又有制度力度。
可持续的治理生态需构建“动力引擎”。 蒙山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跳出“运动式治理”窠臼,通过机制设计激发长效动能。动态考评集群长履职成效,将群众满意度与绩效考核挂钩;建立矛盾纠纷分层处置机制,小事集群调、大事网格办、难事平台督;推行“积分制”鼓励村民参与公共事务,让“共治共享”可量化、可感知。这些举措将治理从“外力推动”转向“内力驱动”,形成“越参与越受益”的良性循环。
从“政府独奏”到“群众合唱”,蒙山的实践印证:乡村治理现代化不是“推倒重建”,而是“激活焕新”。当治理单元细到邻里屋檐下,当监督触角延至手机屏幕中,乡村社会的内生秩序便悄然生长。这种既有泥土气息又有时代脉搏的治理创新,正是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鲜活样板。(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