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天下之要,非人才莫居首,各级党组织要用心做好人才的引进、培育和留用工作,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胜势,持续念好乡村振兴“引育留”人才经。
广开渠道“纳贤才”,念好“引才经”,以海纳百川、广揽群贤的胸襟,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机制、基础设施、发展前景等方面与城市存在一定距离,导致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各级党组织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多做开辟“绿色通道”的加法,勤解突破“制度壁垒”的“减法”,最大限度引得“活水来”、招揽“凤凰栖”。要围绕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紧扣农民服务保障需求,大力引进与农村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人才,高效精准引进一批能够解决眼前问题的“及时雨”,让人才跟着产业走、产业靠着人才兴。要搭建科技人才与乡村全面振兴项目对接平台、技能人才乡村创新创业工作站等,通过引进“技术尖兵”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不断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
精准施策“育良苗”,念好“育才经”,以深耕厚植、固本培元的恒心,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引才是基础,育才是关键,要坚持长远眼光,着眼乡村振兴发展全局,在把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照知行合一的认知与实践体系培养人才。要强化理论武装,利用“马扎课堂”“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村实用技术、特色产业发展等需求,加强农业知识武装和技术指导,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要加强实践锻炼,鼓励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用脚步丈量土地,了解农村实际,提升服务能力;鼓励人才参与乡村产业项目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让人才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厚植沃土“筑暖巢”,念好“留才经”,以安居乐土、情系桑梓的情怀,筑牢乡村振兴“蓄水池”。引才不易,留才更难。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人才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努力让“人才回流”代替“人才外流”。要构筑人才安身“生活圈”,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让人才在乡村扎根、成长、成才。要打造人才安业“事业圈”,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让人才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持续加强“三农”人才、电商人才、退伍军人等人才项目组织推荐工作,激励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筑牢乡村振兴“蓄水池”。(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委组织部: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