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道沦为铺满鹅卵石的崎岖山路,让呼吸都成了煎熬。20岁的林清(化名)就深陷这样的困境:三个月来反复低热不退,辗转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难治性肺炎”,直到走进第一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场拉锯战才迎来转机。
入院时,林清已持续发热90余天。“孩子烧得嘴唇干裂,整个人蔫得像霜打的草,就是查不出病根。”林清母亲红着眼眶,声音里满是焦灼与心疼。
入院后胸部CT显示,林清左肺存在大片炎症,为揪出病因,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魏龙为其实施全麻支气管镜检查。当镜头探入气道的瞬间,在场医护人员无不震惊——本该光滑的气管壁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黄白色突起,既像撒落的奶酪碎,又似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触碰时质地坚硬如骨,黏膜充血渗血,宛如一条正在淌血的峡谷。
综合林清年龄、咯血症状、CT影像及气管镜下表现,所有线索都指向肺结核。魏龙主任立即安排全面病原学检测,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即便是最先进的mNGS测序,也未发现结核杆菌踪迹!
“这绝非普通感染!”第一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援疆专家徐航娣当机立断,“高度怀疑是罕见的气管支气管骨化症(TBO)。”要知道,该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像林清这样的青年病例,全国报道不足20例。
魏龙主任迅速邀请医学影像中心、检验科、病理科及援疆专家团队紧急召开多学科会诊(MDT)。医学影像中心三维重建显示,林清支气管壁呈“马蹄状骨化”,与肿瘤或结核的破坏样改变截然不同,此时,检验科加急完成的TB-DNA检测,再次排除结核嫌疑。
为获取确诊依据,徐航娣主任亲自操作二次支气管镜,多点取材并联动病理科副主任、援疆专家巴晓群展开会诊。标本送达病理科后,病理科团队连夜制片、阅片,显微镜下清晰呈现出“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的典型病理特征!当魏龙主任将诊断报告递给林清母亲时,这位母亲泪流满面:“原来孩子不是得了绝症,只是这病太少见了!”
尽管气管支气管骨化症尚无特效药,但第一师医院的医疗团队仍为林清定制了“抗感染+气道管理+动态随访”的个体化方案。仅1周后,林清体温恢复正常,CT复查显示炎症吸收,顺利康复出院。出院时,他笑着对医护人员说:“终于能畅快呼吸了!”
从“发热迷雾”到“骨化真相”,第一师医院多学科团队用7天时间完成了教科书级的罕见病诊疗。正如第一师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徐月清所言:“罕见病虽罕见,但医者的爱与专业从不缺席。今后,我院也将持续完善呼吸系统罕见病的诊疗,让更多像林清这样的患者少走弯路,让每一次呼吸都被温柔守护。”
通过林清的病例
大家可能对
气管支气管骨化症(TBO)
有了点印象
这病确实少见
下面就用大白话
给大家讲讲它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气管支气管骨化症(TBO)
简单说,就是气管和支气管的内壁上,不该长骨头或软骨的地方,长出了这些硬东西。就像原本光滑通畅的气管通道,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呼吸的时候自然就不顺畅了。
二、哪些人容易得气管支气管骨化症(TBO)
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遇到这种情况。至于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现在医学上还没完全弄清楚,可能和气管长期有炎症、曾经受过感染,或者自身遗传因素相关。像林清这样20岁左右的年轻人得这病,全国都没报道过多少,真是特别少见。
三、会有哪些表现?
这病的症状没啥特别的,很容易和普通的呼吸道毛病弄混。常见的就是老是咳嗽、有痰、喘气费劲,有的还会反复发烧、咳嗽带血。正因为这些表现和肺炎、肺结核差不多,所以才容易看错病、漏诊,林清一开始被当成“难治性肺炎”就是这个原因。
四、怎么才能查出气管支气管骨化症(TBO)
拍片子检查:做个胸部CT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能看出气管壁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用三维重建技术,还能更清楚地看到支气管壁像“套了个硬圈”似的变化,这样就能和肿瘤、结核区分开了。
支气管镜检查:就是把一个带摄像头的细管子伸进气管里,直接看看里面的情况。像林清的情况,通过这个检查就看到了气管壁上满是黄白色的小突起,为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病理检查:这是最能确定是不是这病的方法,用支气管镜取一点气管里的组织,让病理专家在显微镜下看看,要是发现了典型的骨头或软骨组织增生的样子,就能确诊了。
排除感染检查:像做NGS测序、TB-DNA检测这些,主要是为了看看是不是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帮着缩小诊断范围。
五、得了气管支气管骨化症(TBO)该怎么治,能治好吗
目前来说,这病还没有专门的特效药,治疗主要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比如有炎症就消炎,想办法保持气管通畅,还要定期检查看看病情变化。
大多数人只要治疗和护理得当,病情都能控制住,就像林清,治疗一周就出院了。但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气管窄得厉害,可能就得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比如通过介入方法拓宽气道等。
多了解点这种罕见病的知识,有好处。要是老是有呼吸道方面的毛病,用了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好,就得及时去大医院做详细检查,早点弄清楚是什么病,早点治疗。(第一师医院: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