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减负不是去责任,更不是卸单子,而是从纷繁复杂的“事务堆”中解放出来,在自身工作领域中精耕细作,以“松绑”不“松劲”的态度,彰显基层干部本色。
破除思想壁障,以主动担当激发治理动能。减负绝不是继续“躺平”的借口,而是提升工作质效的契机,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维,才能将“要我干”的被动应付转化为“我要干”的主动作为。要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看待日常工作,真正做到民生事项“马上就办”、创新举措切实可行。要用好减负工作释放的精力与时间,打破传统思想束缚,工作开展究其根源,探索更多“管用解渴”的新举措、新方法。要进一步优化干部考察的方式和程序,坚持“知事识人”原则,将在工作中肯吃苦、干实事、有成绩的好干部发掘出来,营造浓厚干事创业氛围。
锻炼专业能力,以精准施策提升服务质效。减负的核心为“轻装上阵”,并非“走马观花”“照本宣科”式走过场,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具备过硬本领,在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巷的过程中,将农民“增收账”、居民“心里话”、企业“急难愁”听明白弄清楚,助力工作提质、服务增效。要构建“学习—实践—提升”的闭环,积极参与重点项目、矛盾调解等一线工作,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将“减出来的精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实力”。要建立“受理—研判—反馈”的全链条问题处理机制,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多方协调的主动牵头,暂不具备条件的做好“政策解读+跟踪推进”,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祛除虚浮作风,以长效谋划积蓄发展后劲。通过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使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长远问题,避免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行为。基层干部要确保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要将“当下事”办好,更要铺好“未来路”。要建立“回访—评估—优化”的动态评价体系,通过群众满意度调查、在日常工作中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树立“做实事、求实效”的正确工作导向,不搞虚假繁荣,不做表面文章,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要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推诿、不扯皮,用实打实的作风筑牢发展根基。(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委组织部:张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