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坚持问题导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直面挑战,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推动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对待问题的态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政绩观与事业观。现实中,一些问题久拖不决,并非源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而是部分干部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与担当。有的热衷“报喜不报忧”,对问题遮遮掩掩;有的奉行“鸵鸟政策”,对矛盾视而不见、推诿扯皮;还有的虽承认问题,却缺乏一抓到底的决心,导致工作陷入“半拉子工程”。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责任心的缺失、斗争精神的弱化,本质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长此以往,小问题必将演变为大问题,个别问题也会扩散为系统性问题,严重阻碍事业发展。
问题是实践的产物,也是创新的起点。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发展进入关键期,我们面临的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关联性、艰巨性的特征。经济转型的阵痛与社会矛盾的凸显相互交织,传统风险与新型挑战相互叠加,国内因素与国际环境相互影响。这些问题盘根错节,需要我们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进行科学分析,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要把握全局、抓住重点。只有准确把握问题的内在规律与演变趋势,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实现从源头上治理、在根本上破解。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实践、依靠群众。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埋头于文件堆中寻寻觅觅,无法得出切实可行的答案。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那些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决策,往往如同空中楼阁,在现实中不堪一击;那些主观臆断、缺乏调研的方案,常常在实践中碰壁。党员干部必须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小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取真知。只有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摸清楚,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听进去,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硬招数”。
评判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群众是否满意,实践是否检验可行。有些干部虽然也深入基层,但走的是“指定路线”,看的是“盆景典型”,听的是“过滤声音”,这样的调研徒有其表,难以取得实效。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至问题彻底解决;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实践来检验、让群众来评判。只有把问题解决的效果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才算真正完成了使命任务。
能否真正聚焦“真问题”、拿出“硬招数”,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品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的全方位考验。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拼劲,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前进动力,在解决问题中开创工作新局面,在攻坚克难中谱写事业新篇章,把初心使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组织部: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