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素质能力、精神风貌、作用发挥,直接关系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将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工程来抓,而体系化建设正是提升这项工程质量效能的关键路径。推进党员队伍体系化建设,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党员“选、育、管、用、爱”全链条、各环节相互衔接、协同高效的科学系统,从而锻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先锋队伍。
一、体系化建设重在源头活水,优化党员发展质量
党员队伍的力量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体系化建设首先要求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坚持政治标准首位,把是否真学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衡量申请入党人员的基本尺度。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发现、培养、考察机制,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大学生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发展党员工作必须严格程序、严肃纪律,落实政治审查制度,确保发展的每一名党员都是政治合格、信念坚定的先进分子。通过体系化的规划与精准施策,使党员队伍如源头活水,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二、体系化建设重在教育赋能,提升党员能力素养
党员的能力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持续不断的教育培养。体系化建设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员教育体系。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深刻领悟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党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设计培训内容,将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有机结合,提升党员履职尽责、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本领。要创新教育载体和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好用好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通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学习教育,使每一位党员都能跟上时代步伐,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
三、体系化建设重在严管厚爱,激发党员内生动力
严格的管理和温暖的关怀是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障。体系化建设要求健全完善党员管理监督机制和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坚持严管就是厚爱,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监督管理,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促使党员时刻牢记身份、规范言行。要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岗位职责、服务人民群众、参与急难险重任务等情况纳入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同时,要真心关爱党员,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长效机制,及时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积极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严管与厚爱的结合,让党员既感受到纪律的约束,又体会到组织的温暖,从而更加自觉地履职奉献。
四、体系化建设重在使用担当,彰显党员先锋本色
党员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实际行动和担当作为上。体系化建设要着力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实践平台。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实际,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等,引导党员在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亮身份、践承诺、当先锋、作表率。要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增进感情、提升能力、改进作风。要鼓励党员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能够豁得出去。通过搭建多样化、实效化的作用发挥平台,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党员队伍体系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推进,强化制度保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体系化建设的要求落细落实到党员队伍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莱西市夏格庄镇人民政府:刘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