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执“度”有方:让基层宣传既“有声”更“入心”
时间 :   2025-10-22 19:2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龙见爱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宣传工作,素来被视作传播主流声音的“扩音器”、连接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在广袤基层,这项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与发展大局,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现实中,部分地区的基层宣传或“雷声大雨点小”,止于表面文章;或“口号满天飞”,脱离群众实际;更有甚者陷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仅未能有效凝聚共识,反而引发群众反感,不断消耗宝贵的公信力。基层宣传工作,价值彰显于精准,真正考验在于适度。如何审慎把握这一“度”,使党的政策主张既能“声入人心”,又不致沦为“过耳噪音”,确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深刻体悟的治理艺术。


宣传的“度”,首先在于内容上求真务实,忌“空喊口号”。基层直面群众,群众最看重实际。他们真正关心的,是政策能不能兑现、问题有没有解决、生活会不会变好。如果宣传内容满篇“高大全”的宏大叙事,或是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脱离老百姓的生活实际,便如同“隔山打牛”,难以触动人心。好的宣传,必须脚下沾泥、身带烟火,善于把“官方话”转成“家常话”,用“小故事”讲透“大道理”,以“微案例”展现“实成效”。譬如,讲解乡村振兴政策,不如展示身边人的致富经历更直观;普及法律法规,不如剖析一桩邻里纠纷的调解过程更深刻。唯有内容扎实,宣传才能真正鲜活起来。


宣传的“度”,其次在于形式上适恰其位,忌“过度包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适度的形式创新确有必要,但若过分追求“华丽炫目”,投入大量资源制作华而不实的宣传品,或盲目套用与基层语境格格不入的“网红语言”,甚至为完成指标而强令在微信群、朋友圈“打卡”“刷屏”,便会使“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悄然滋生,背离宣传本意。基层宣传,形式贵在简而非繁,重在实而非虚。村头的大喇叭、社区的黑板报、田埂上的面对面交流,这些看似“传统”的方式,恰恰因其直接、质朴而更接地气、更易入心。选择何种形式,终归要以实效为准绳,而非以标新立异或迎合上意为尺度。


宣传的“度”,还在于频次上恰到好处,忌“狂轰滥炸”。信息传播自有其规律,群众的注意力也天然有限。倘若不顾实际需要,频繁开会、重复发文、轮番推送,试图以“信息饱和”的方式强化印象,其结果往往是“大水漫灌”,造成信息过载。这不仅让干部群众不堪其扰、心生抵触,更可能导致他们对官方信息选择“一屏了之”。高质量的宣传,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重在把握时机与节奏。重大政策出台时,自当集中宣讲、形成声势;日常工作中,则更需注重潜移默化、细水长流。关键在于精准投放,将必要的信息在恰当的时机传递给目标人群,方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基层宣传工作对“度”的把握,既是对传播规律的深刻认知,更是对群众需求的自觉回应。它要求工作者必须摆脱“为宣传而宣传”的路径依赖,始终以群众是否满意、能否受益作为检验成效的根本标准。唯有坚持在实践中精准拿捏、动态调整,方能在“有声有色”的主动作为与“润物无声”的内在感化间找到最佳契合点,使党的创新理论如种子般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人民力量。(贵州省剑河县南明镇人民政府:龙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