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箴言,穿越千年烟尘,其智慧光芒依然映照着新时代为政者的心灵。水之德,深蕴着滋养万物、柔韧刚毅、涤浊扬清的品格,恰如一面明镜,照见“民为邦本”的从政真谛与“利民为本”的治理大道。
水之至柔至刚,为政当具韧性智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破岩,其力量源于内在的韧性与连绵不绝的积累。为政者当效法此道,面对基层治理的千头万绪与社会转型的深层矛盾,既需“润物细无声”的耐心细致,亦需“奔流到海”的坚定决心。当下推进基层减负,化解信访积案,尤需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以春风化雨之态倾听民瘼,以中流击楫之勇破解沉疴。若只强调“人性化”而失却原则底线,或将“柔性治理”异化为无原则迁就,则难免滋生“软钉子”式的推诿塞责,背离水德真义。
水之滋养万物,为政必怀利民之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之喻道出政权存续的根本在于民生厚泽。水从不择地而流,泽被万物而不言其功,为政者当以此为镜,将“利民为本”深植血脉。古有大禹治水,疏浚九河,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功绩源于“知天下之溺者,犹己溺之”的赤诚。新时代新征程,无论是乡村振兴的宏图,还是“一老一小”关切的细致安排,皆需此等“水”的奉献精神——政策之“水”应精准滴灌至人民最渴盼的田野,干部当如“水”一般沉潜于基层一线,在“民情恳谈会”的板凳上与群众同算细账,在“驻点接访”的窗口前感知民生冷暖。唯有如此,发展活水才能真正流淌在百姓心田。
水之涤浊扬清,为政须守廉洁之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的自洁能力是保持其纯净活力的根本。为政者当以水为师,涵养激浊扬清、永葆本色的定力。历史长河中,魏徵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唐太宗,包拯以“清心为治本”自持而留名青史,其内核皆为对廉洁堤坝的日夜加固。新时代深化作风建设,正需发扬水的自净特质,以八项规定精神为堤防,常扫思想尘埃,完善监督机制,警惕“电子红包”等变异“四风”暗流侵蚀,让权力运行如清泉般公开透明。唯有以“流水”的清澈透明荡涤私欲,政治生态方能如源头活水,永远清澈见底。
从老子对水的哲学凝望到今日“民为邦本”的铮铮誓言,水的三德始终是为政者的永恒镜鉴与不竭智慧源泉。新征程上,深刻领悟水的柔韧之力、利民之德与自洁之性,并将其熔铸于干事创业的血脉,方能在时代大潮中行稳致远,以不负人民的清澈情怀,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巨浪。(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住建局:尚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