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工作的“神经末梢”,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基层干部培养工作,必须打破“重使用轻培养”的惯性思维,扭转“事务主义消磨专业能力”的现实困境,构建起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培养体系,让更多“千里马”在基层沃土竞相奔腾。
破除“本领恐慌”,构建赋能成长培养链。当前,部分基层干部面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本领恐慌”,陷入“工作年年做、水平年年旧”的循环。因此,必须构建干部全周期培养体系,强化初任培训“系好第一粒扣子”,注重业务培训“补齐能力短板”,开展专题培训“破解攻坚难题”。要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现实需求设置课程,采取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情景模拟等实践方式,让干部在破解难题中增长才干。更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利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优质培训资源直达基层。
注重“蹲苗壮骨”,打造实践锻炼大熔炉。基层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大熔炉。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关键吃劲岗位“墩苗壮骨”,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矛盾问题中提升综合素质。推行“导师帮带制”,发挥老干部、优秀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成长。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交流任职机制,拓宽干部视野,增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能力。通过多岗位锻炼、多层次历练,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懂城市、善治理、爱社区的基层工作行家里手。
强化“严管厚爱”,营造安心创业好环境。严管是约束,更是保护;厚爱是激励,更是动力。要坚持约束与激励并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一方面要严格管理监督,健全日常考核机制,及时提醒纠偏,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另一方面要加大关爱力度,落实待遇保障,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让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界限和程序,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良性循环。
基层干部培养是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只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才能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当千万基层干部都能成为治理一线的“尖兵劲旅”,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必将化为生动现实。(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人民政府:邱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