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以民为本,共筑“十五五”发展新篇
时间 :   2025-08-18 18:3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君豪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期针对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他着重指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参与度极高、覆盖面极广,堪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规划编制的进程中,积极向民众问需求、纳计策、见成效。切实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汇聚起来,使其成为推动“十五五”规划高质量落地,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宏伟蓝图更具人文温度、更富前行力量。


问需于民,提升规划精准度

五年规划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唯有将百姓多方面的诉求和多层次的需要,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才能够持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定期组织力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全面且精准地掌握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实际需求以及面临的困难。以此作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布局民生工程与重点项目,确保规划编制既具备前瞻性,又契合实际情况。要精准识别多元需求,不仅要关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现实需求,聚焦交通出行、环境治理、住房保障等日常生活中的痛点与难点,洞察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急切需求,还要兼顾不同年龄、职业、区域群众的差异化诉求。要强化数据赋能的作用,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整合民政、人社、卫健等多部门的信息资源,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建模手段辅助民情收集工作,搭建起覆盖广泛的民生数据监测平台。精准识别潜在问题与需求趋势,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社会政策的精准落地。


纳计于民,增强规划科学性

人民群众身处社会的各个阶层与领域,对生活有着最为直接的感知,对问题有着最为敏锐的洞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吸收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以及基层经验,才能确保规划贴近实际、深得民心。要拓宽民意收集的渠道,依托政府官网、政务服务应用等线上平台广开言路,同时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乡村党群驿站等线下场所设立意见征集点,保障务工人员、农民、新兴领域从业者等群体能够便捷地表达诉求,实现基层声音的全面收集。要扩大意见征集的范围,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职工、青年、妇女群体中收集意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反映行业发展诉求,为规划编制提供专业视角,使规划内容更加贴合社会实际、符合人民心声。要加强信息分析研究工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民意数据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深度挖掘民意背后的规律与趋势,准确把握民意走向。将教育资源均衡、养老服务升级等高频热点问题,转化为规划中的量化指标。 


见效于民,保障规划实效性

人民既是规划编制的参与者,也是规划实施的评判者。无论规划编制涉及哪个领域、处于何种阶段,都必须始终将人民拥护与否、高兴与否、答应与否、满意与否,作为检验规划编制质量的最高标准。要健全互动反馈机制,建立民意分类处理制度,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按照“直接可用”“需细化完善”“暂不适用”等类别进行分类梳理。将合理可行的建议融入规划文本,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对于未采纳的意见及时说明原因,让群众的声音得到重视、有回应。要完善民意评估体系,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根据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评估重点与方法,确保规划始终朝着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推进。要及时动态优化调整,依据民意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规划内容,将民众呼声高、需求迫切的事项纳入规划重点任务。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调整情况,接受民众监督,使规划真正成为顺应民心、贴近民生的发展蓝图。(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人民政府:宋承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