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六月六:古老节庆何以成为现代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时间 :   2025-08-05 22:1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小艾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农历六月六,当晨曦初照剑河县的山峦,苗侗儿女已身着盛装,在芦笙的悠扬旋律中翩翩起舞。这一传承 多年的民族节庆,不仅是黔东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更蕴含着激活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剑河县的六月六活动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告诉我们:传统节庆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与时俱进、赋能发展的活态遗产。


文化认同构成了六月六活动的精神内核。这一天,剑河县的苗侗同胞通过祭祀祖先、对唱古歌、展示服饰等仪式,强化了"我们是谁"的集体记忆。尤为珍贵的是,当地政府并未将节庆简单包装为旅游表演,而是尊重民俗的本真性,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自然习得文化基因。当一位苗族少女骄傲地解释她母亲亲手绣制的盛装图案含义时,文化传承便在这无声处完成。这种基于内在认同的文化自觉,远比外在的灌输更为持久有力。


经济赋能体现了传统节庆的现代转型智慧。近年来,剑河县巧妙地将六月六与农产品展销、手工艺市集、生态旅游相结合,使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苗绣作坊接到网络订单,农家乐迎来八方游客,山货特产走出大山——节庆成为拉动消费的黄金节点。更可贵的是,这种发展并未陷入商业化过度的窠臼,而是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


社会共治展现了传统节庆的治理价值。六月六的筹备往往需要村寨之间数月协调,无形中强化了社区协作能力。在剑河,节庆活动成为村民议事、乡贤返乡、干群交流的平台,传统权威与现代治理找到了结合点。当老人们主持祭祀仪式、中年人组织文艺表演、青年人负责网络直播时,代际间的合作自然消弭了乡村治理中的许多隔阂。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社会动员,比行政命令更具穿透力。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剑河的六月六,我们会发现:真正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从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创新的源泉。当越来越多的传统节庆能够像六月六这样,既守住文化根脉,又打开发展新局,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深厚的底气。或许,这就是剑河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中,找到那个既能安放心灵、又能创造价值的黄金平衡点。(贵州省剑河县观么镇人民政府:杨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