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人民的乡村,人民乡村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乡村建设的价值基石。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既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更要下足精雕细琢的“绣花功夫”。通过细化评分细则、严格评议流程、用活积分激励,让每一项整治工作都有章可循、每一分努力都有回响,方能绣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乡村新图景。
打磨标准细化的“绣花针”。“绣花”需针细,整治要见效。要让“两清两改两治理”落地实施,首先得把评分细则这根“绣花针”磨得精准锋利。针对“清理乱堆乱放”,可从庭院内外杂物归置、房前屋后物料码放等方面设分,杜绝“一眼净、回头乱”;考核“清理残垣断壁”,需明确拆除进度、场地平整要求,避免“拆而不净、改而无效”。对于“农村改厕改圈”,要细化卫生达标、粪污处理等硬指标,让“小厕所”连着“大民生”;治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则需覆盖分类准确率、污水排放合规性等细节,让“脏乱差”无处遁形。唯有标准具体到“一针一线”,整治才能避免“大水漫灌”,确保每处细节都经得起细看。
用好多方协同的“穿针法”。“绣花”讲配合,整治靠合力。单靠村民自觉难成气候,必须用好“村自评—镇审核—镇公示”的“穿针法”,把镇干部、党员代表、村民骨干等力量拧成一股绳。村里先对照细则“照镜子”,自家院子清没清、厕所改没改,自己心里先有本账;镇里再带着尺子“量差距”,逐户检查、逐项打分,既看“表面光鲜”也查“角落死角”;最后晒出榜单“亮家底”,让先进户有面子、后进户知不足。通过评议小组“穿针引线”,让村民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让整治的“丝线”在协同中织密乡村环境治理网络。
找准激励长效的“落针点”。“绣花”贵精准,长效在激励。要让环境整治不流于“一阵风”,就得把积分兑换这个“落针点”扎准扎牢。村民每完成一项整治、每提升一分评分,就能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看似“小奖励”,实则“大导向”——清理乱堆乱放能换物资,改厕改圈能攒积分,治理污水垃圾能得实惠,让“整治有功、干净有奖”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既给了村民持续参与的动力,也让“两清两改两治理”从“阶段性任务”变成“日常好习惯”,让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长效治理中焕发新颜。
乡村环境整治的“绣花功夫”,说到底是“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细致功夫。唯有标准细如发丝、合力密如蛛网、激励准如靶向,才能让乡村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实”,让村民在清爽整洁的家园里,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贵州省剑河县南寨镇人民政府:李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