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既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社区人口结构复杂、问题嵌套、利益交织,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破解治理难题,关键就在于强化党建引领的“主心骨”作用,激活基层社区的每个神经末梢。
基层党组织是社区的“神经中枢”,必须凸显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当前,社区群众诉求往往涉及物业、商户、城管等多个部门,如果处理起来各行其是、缺乏权威,小麻烦就会拖而不决变成大问题。打破治理中的权责壁垒,社区党组织要主动担当,敢于牵头、善于统筹,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和议事制度,明确各方权责边界,形成治理合力,把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要完善党建网格,精准匹配群众需求和辖区资源,让群众感受到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利益有人护,真正从高效治理中收获幸福感与获得感。
社区党员是治理体系的骨干力量,必须扎根群众、主动作为。城市社区涉及面广,人群和环境都相对复杂,作为党组织这一核心力量的延伸,党员最贴近群众的衣食住行、最了解诉求的轻重缓急。要推动党员亮身份、领任务,在职党员要主动到社区报到,认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岗位,收集民情、解决难题。面对新政策新规定,党员要先学深悟透,再用“家常话”讲清 “大道理”,让政策的落地更有温度、更受欢迎。要当好群众与组织之间的“连心桥”,积极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让工作举措始终围着群众需求转,形成组织引领、党员冲锋、群众满意的生动局面。
基层治理人才是串起服务链条的“关键纽扣”,要注重精心培育、精准锻造。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面临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提质、风险防范化解等多重考验,治理效能的释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能扛事、善作为的人才队伍。要通过党建引领,把基层治理人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既盘活“存量”,又激活“增量”,让更多懂社区、爱居民、会治理的骨干力量扎根基层。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配套制度,提高基层岗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通过网格摸排、社区报到、居民推荐等方式,围绕辖区居民实际需求挖掘本地“能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形成“花开满园”的共治格局。最终,通过构建基层党组织有方向、党员有行动、人才有支撑的服务闭环,让群众在贴心的服务和问题的高效解决中,感受春风化雨般的党建温情。(金斗营镇政府:侯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