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是国家治理的"末梢神经",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基层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是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最具体的民生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如何在"一层不变"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既避免固步自封,又防止形式主义的"伪创新",是基层工作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不变:传统工作方式的根基性与保障性。基层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群众,而许多传统工作方式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具有不可替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些方式往往基于对本地情况的深刻理解,能够高效解决常见问题,是基层治理的"压舱石"。例如,在民政工作中,传统的入户走访方式虽然看似"老套",却能直接了解困难家庭的实际状况;在矛盾调解中,依靠乡贤、村干部等本地力量的传统调解方式,往往比生搬硬套的新方法更有效。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工作方式为基层服务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当创新尝试因各种原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这些经过验证的方法能够迅速"补位",确保服务不中断、群众利益不受损。这种稳定性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尤为关键。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方过度依赖数字化管理,导致系统崩溃时陷入混乱;而坚持"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地区,则能更平稳地渡过危机。
创新:基层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基层工作也不能固守传统、拒绝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传统工作方式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创新是推动基层工作与时俱进、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开发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政务服务的"掌上办",让群众少跑腿;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丰富了服务供给,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理念和方法上。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升级,都是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创新,基层工作可以更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平衡:避免形式主义,回归服务本质。在基层工作中,创新必须警惕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当前,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创新亮点",盲目跟风、生搬硬套,不顾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结果导致资源浪费、群众不满。这种"伪创新"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损害了基层工作的公信力。
创新不应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的喜好,而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基层工作者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本地的工作方式。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以群众的实际感受和问题的解决效果作为衡量创新成败的标准。当创新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应及时调整,甚至回归传统方式,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贵州省剑河县久仰镇人民政府:张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