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对于水域广布、留守儿童较多的乡镇而言,防溺水工作不仅是一场安全保卫战,更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乡镇一级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的立体防护网,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政府可以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防溺水责任体系,将水域巡查、宣传教育等任务分解到村组、落实到个人。通过制定"水域包保责任图",明确每处危险水域的监管责任人,实行“日巡查、周通报”制度。
宣传教育要“入脑入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特点,乡镇需创新宣传方式。一方面,通过“大喇叭”循环播放方言版防溺水顺口溜,在村口、学校张贴水深危险漫画警示;另一方面,组织“防溺水小课堂”进村入校,用真实案例模拟救援场景,教会孩子自救方式方法。
隐患排查需“不留死角”。对辖区内河流、水库、水塘组织党员村干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危险水域台账,做到“一图一表一方案”。在重点水域设置警示牌、防护栏,配备救生圈、长竹竿等应急工具。这样在发现险情时,可以及时施救,节约寻找救生工具的时间,使落水人员生还率大大提高。
应急能力要“关口前移”。可以通过组建由民兵、教师、志愿者构成的应急救援队,定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在易发溺水事故区域设置应急呼叫点,确保15分钟内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如此一来可以避免不会水的施救人员盲目施救,抓住救援黄金时间,使溺水者得到及时的救助。
防溺水工作没有休止符。乡镇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抓细各项措施,才能织就一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安全网。当每一处水域都有守护者,每一个孩子都掌握自救技能,每一户家庭都绷紧安全弦,才能真正守护好乡村的平安与希望。(贵州省榕江县三江水族乡人民政府:李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