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医保是自愿参保的普惠政策,承载着农民对健康的期盼,却在基层落地环节遭遇现实阻力,农村医保“征缴难”的原因需关注。
一是个人缴费标准增幅超过收入水平,家庭负担压力加大。自“新农合”农村医保推行以来,个人缴费标准呈阶梯式上涨态势。2007年新农合个人年缴费标准仅为10元,截至2025年,这一标准已攀升至每人每年400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水平增长相对缓慢,缴费标准涨幅与居民实际消费能力提升幅度差距较大。以典型的6口人农村家庭为例,其每年需承担的医保个人缴费总额高达2400元。对于部分农村家庭而言,这笔费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刚性支出。现实中,部分农村居民因“收入偏低、缴费困难”选择退出参保。如2024年1月30日,“观察者网”在抖音平台发布:云南省人大代表邓英红发言:“医保缴费金额从2014年的60元,现在已经提高到了2024年的380元,十年间增长了约5.33倍,而10年的工资水平上涨2.95倍,两者涨幅差距较大,缴费又成为了我们农村家庭的一笔支出压力,导致有很多家庭有了选择性缴费的想法。”“空空如也”网友评论“我们村,有个老太。一个月水电费2块,根本不舍得开灯”。“玉王王”网友评论“我两口子没买,三个小孩买了,两个老人买了,买不起7x380等于3860”。
二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保效用打折。医疗资源在城乡间分布失衡,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城市,部分县域至今仍无三甲医院覆盖。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诊疗设备配置、药品储备种类、专业人才配备(尤其是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使得农民难以在家门口获得便捷可及的高质量医疗服务。在医疗资源的层级分布中,优质资源过度“向上聚集”的倾向,迫使农村居民遭遇大病、重病时,不得不向城市医疗机构转诊。而省内跨市就医的报销比例平均降低10%~20%,叠加交通、住宿等额外支出,加重了农村居民的实际医疗负担,拉大医保效用落差,进一步降低缴费意愿。如2023年4月13日,“铁姑牛”网友在知乎平台发表《异地报销,打了医保局电话转诊,报销比例很低是怎么回事》:阑尾炎手术自费占46.3%,医保局工作人员解释,省内异地报销,统筹费用报销比例会少10%,该网友表示:“病不起……异地报销更伤不起……”“刚出来”网友评论:“你才少10%,我看了下我这个起付高了几千,比例差了20%,我就闹不明白都是一个省。”
三是医保待遇获得感不足,续保意愿弱。近年来,我国农村医保的整体待遇水平虽在政策推动下稳步提升,报销范围逐步扩大、大病报销比例持续提高,切实为患大病、重病的群众筑起了“医疗保障网”。但从实际受益群体来看,政策红利更多倾向于患有重大疾病的群体,对于多数未患病或仅门诊治疗的农村参保居民缴费上涨却未感知保障提升,这种“缴费逐年增加,日常小病痛却难享实惠”的现象,让不少农村参保居民产生了“多缴未见多得惠”的心理。长期下来,对医保政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续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随之削弱。如2024年11月19日,网友“熙姐探险记”在小红书平台发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断缴居民保险》,网友“日本岛灭人無”评论“诚心发问 这个城乡医保到底有什么用呀?今年在纠结到底要不要交,一年到头都不会有什么大病,有的只是感冒发烧这种小病,但是这种小病基本上不报销,就算报销也是报个两三块,实在不是很懂 报上去究竟有没有用”。
建议:一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个人缴费标准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增速挂钩,确保缴费增幅不超过居民实际承受能力;二是优化资源下沉机制,补强基层医疗短板。建立城市优质医院与县域医院的对口帮扶制度,通过技术培训、轮岗支援等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三是建立连续参保激励机制。对连续参保3年以上且未享受大病报销的居民,可提高其门诊报销比例,如将起付线降至50-100元,让“长期缴费”转化为“持续权益”。(仁里乡:吴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