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再次强调了做好“土特产”文章,并将其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宁夏枸杞、五常大米、丹东草莓、迁西板栗……越来越多的“土特产”火爆出圈,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农村也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关精神,准确把握特色农业产业的新形势、新要求,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立足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点,延伸产业链条,让更多“土特产”出圈出彩。
在“土”上做文章,融入乡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提起“土特产”这三个字,很多人印象中会觉得土里土气不上档次,然而正是这份独有的“土气”承载着更多的家乡味道,触动更多消费者的集体记忆,也正是凭借这份“土”让它们火爆“出圈”。“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深植于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因此,产业兴旺不能仅仅靠传统农业的单一发展,用好乡村文化资源,让文化符号、文化理念、文化创意等向农业产业渗透,才能不断挖掘农业多元价值,提升农产品的溢价能力,带动乡村农民增收致富。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在“土”上做文章,依托各地“土味基因”,深挖传统文化、地方习俗、非遗文化,找准文化与产品之间的结合点,通过文化加持、品牌赋能使更多农业产品变得时尚、生动有趣且富有内涵,在更大范围的消费者心中建立起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步实现由单一“卖产品”向“卖故事”“卖文化”“卖体验”的转变,使农产品获得更广阔的品牌成长空间。
在“特”上寻突破,依托特色资源,定位产业振兴发力点。 特色是竞争力,也是生命力。任何产品只有不断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走差异化道路,杜绝盲目跟风、亦步亦趋,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做大做好“土特产”文章,核心正在于打好“特色牌”。各地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把产品优势放在第一位,利用好当地独特的自然气候、风土人文、差异化技术等,重点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产业特点,打造一个个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土特产”,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塑造产业优势,打造更多的令人惊喜的新“土特产”,背后离不开科技支持。要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传统农业智能化技术支持,将科技手段贯穿“土特产”研发加工、运输储藏、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土特产”生产的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科技创新成为“土特产”的现代标签,助力乡村“土特产”从“好资源”向“好品质”转化。
在“产”上见功夫,注重链条延伸,激活产业兴旺动力源。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用好“土特产”这个增收致富的“法宝”,不能仅仅满足于把产业“找出来”,更要思考如何让产业“强起来”,不断通过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让乡村产业“开花散叶”,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一池春水”。各级党组织应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跳出乡村看发展,在稳步建强产业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拥抱电商直播、推动产业融合、拓展消费场景等,推动更多的“土特产”成为“网红品”“紧俏货”,有效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不断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当然,发展乡村产业出发点是为了造福群众,应重点关注好“农民这一头”。要持续完善利益联结和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搭建创业创新平台、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措施,让更多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用不断鼓起来的“钱袋子”激励农民参与进来、行动起来,实现产业有发展、农民有奔头的双向奔赴。(中共青州市委组织部:牛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