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第24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作为民族地区干部,感觉“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这一条尤为重要。
窃以为,营造好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民族地区实现后发赶超的根本途径。虽然新时代背景下全国上下都实现了小康生活,但地区差别化发展的情况仍然长期存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为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文化水平跟不上发达地区,人才成长步伐缓慢;二是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限制了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致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偏低;三是惯性思维和历史问题没能得到彻底破解,后发赶超存在难度。尽管我国早已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地区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但基于上述几个原因,民族地区依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高质量发展道阻且长。为此,民族地区必须主动正视固有缺陷,在既有资源禀赋和国家政策倾斜的前提下,完善和做实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体制机制,才能最大限度进档提速和实现后发赶超。
民族地区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首先要去掉“山头主义”和保守主义,要有胸怀天下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与胆识。只要是情愿为民族地区发展尽智尽力的人才,不论出身、民族、年龄、性别,都应予以“吐哺”而使其“归心”,对于大才甚至要不惜“三顾茅芦”。其次,要建立一套爱才、敬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把培养本地人才和引进外地人才结合起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在年龄、专业、学历及其他条件上不搞一刀切,在“德”与“法”的范围内以能做事做成事为基本遵循,尽快建立人才创新高地,不断刺激人才资源汇聚。第三,要高举共同体意识大旗,把“同心筑梦”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个层次的人才各得其所,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纵观古今中外,凡得人者必得天下。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海量注入。只有营造好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留才的环境,让本地人才争先回归,让外地人才大量涌入,最终才能实现后发赶超。(贵州省从江县民宗局 伍文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