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任何政策、计划或目标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脚踏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然而现实中,有的地方和干部将“不折不扣”曲解为“照搬照抄”,搞机械“对标”,导致上下一般粗;有的将落实简化为文件的层层转发、会议的照本宣科,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有的则畏首畏尾,生怕越雷池半步,哪怕遇到芝麻大点的新情况,一定要请示上级,美其名曰“讲规矩”。这些表面上“完全无异议”的机械执行,看似对标对表,实则是消极懈怠的“懒汉”行为,其危害不仅在于让好政策悬空,更在于制造了落实的假象,掩盖了真问题,久而久之,老百姓的事被敷衍、拖延,必将严重透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影响发展大局。
“懒汉式落实”的根源在于部分干部精神的“躺平”和职责的“失守”。他们打着“上面要求”的旗号,懒得去消化、细化、实化上级精神和要求,更不想去创新,于是上面“唱一句”、下面“跟一句”。也懒得花费精力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只图自己好过,不顾群众难过。更有的干部怕担风险、怕出差错、怕被问责,为了不出事,宁可少干事,甚至不干事,在他们看来,不动脑筋地复制上级指令是最安全的“护身符”,即使落实效果不佳、处置失当,责任也难归咎于自己,便索性把球踢给上级,大念“甩”字诀。
当然,如果把板子全打在基层干部身上,也有失公允。正所谓“上有官僚主义下有形式主义”,许多看似出于惰性的“懒汉式落实”,有着深层诱因。一些上级部门为追求政策快速落地,只要回声不问实效,以台账、留痕、报表论英雄,下级便只能投其所好,在材料流程上下功夫。这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考核指挥棒,无形中鼓励了照搬照抄的“安全”操作。此外,权责不清、问责泛化带来的避责空间,不够明晰的容错纠错机制,也加剧了基层干部的趋利避害行为,一些敢于探索者心存顾虑,宁可按部就班“保平安”,也不愿探索创新“冒风险”。
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真正的落实在于创造性,强调在吃透上级精神,领悟政策初衷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因时因势制宜,将原则要求细化为任务清单、普遍经验转化为地方特色、阶段目标固化为长效机制,让决策部署真正落地见效。
贯彻落实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重要一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基层治理情境日趋复杂,一些习惯于唯命是从的“二传手”缺乏解决问题的真本事,看不懂、学不会、跟不上,往往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境,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对经济部门的干部,重点加强产业政策、项目谋划等培训;对民生领域的干部,侧重强化群众工作、应急处突等培养。推动干部到深入项目一线、信访窗口等关键岗位实践锻炼,在直面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中深化政策理解、增强责任担当。要强化政绩观教育,通过专题学习、案例警示、一线历练等方式,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清醒认识到:岗位就是责任,工作不容敷衍,筑牢干部担当作为的思想根基。
根治“懒汉式落实”,最终要靠制度发力。要厘清权责边界,制定基层职责清单、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等,明确“该谁办、怎么办”,杜绝“权责不对等”带来的避责空间。要坚持“以结果论英雄”,聚焦于政策落地后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取得了什么实际效果、群众得到了什么实际实惠,彻底扭转“唯上”的导向,推动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要坚持一线识别干部,对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要及时奖励,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对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不扣帽子、不揪辫子、不打棍子,让干部能够甩开膀子、心无旁骛抓落实。要留足基层创造性落实的空间,时刻关心基层干部的创造创新,鼓励支持干部大胆闯、放手干,让好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委组织部:徐小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