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论选举机制中的民主优越性
时间 :   2025-10-15 17:3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韦学新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人民代表大会是将“人民当家作主”从价值理念转化为制度实践的关键环节,其背后蕴含的理论逻辑与制度优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根基。


从权力来源的理论维度看,基层选举机制清晰界定了“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属性。根据宪法规定,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产生,必须经由人民代表依据人民意志选举产生,这一过程彻底打破了“权力自赋”的传统逻辑,确立了“权力民授”的根本原则。选举中,候选人的提名、资格审查、履职承诺等环节均围绕人民需求展开,确保当选者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遵循,从源头上避免了权力与人民意志的脱节,使地方治理的权力根基始终深植于人民之中。


从民主实践的完整性来看,基层选举并非孤立的“投票行为”,而是嵌入“全过程人民民主”链条的关键节点,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选举民主”的核心优势。选举前,通过调研座谈、意见征集等形式广泛汇集民意,让人民诉求成为候选人履职方向的重要依据;选举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保障代表投票权的独立与公正,确保选举结果真实反映人民意志;选举后,通过人大监督、述职评议等机制,推动当选者持续回应人民需求,将“选举承诺”转化为“治理实效”。这种“选举—履职—监督”的闭环设计,使民主不仅体现在“投票瞬间”,更贯穿于地方治理的全过程,实现了民主程序与治理效能的有机统一。


从制度运行的效能维度分析,基层选举机制有效实现了“多元诉求整合”与“治理共识凝聚”的双重目标,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协同优势。在基层选举中,代表来源涵盖不同行业、阶层与群体,其投票选择本质上是对多元利益诉求的理性整合。通过法定程序,分散的个体诉求被转化为集中的治理方向,避免了西方民主中“党派对立”“否决政治”导致的治理僵局。同时,选举过程本身也是一次“民主教育”与“共识凝聚”的过程,通过广泛参与和程序公正,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地方治理的复杂性与整体性,从而形成对地方发展的共同期待,为后续治理工作的推进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从国家治理的根基作用来看,基层选举是维系“国家—社会”良性互动的制度纽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稳定性与活力的重要保障。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其选举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地效果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通过选举,地方领导人员能够精准把握基层实际,使政策制定更贴合地方发展需求;同时,人民通过选举参与地方治理,增强了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国家治理—人民参与”的良性循环。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又激发了基层社会的活力,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连接国家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坚实桥梁。

 


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地方领导的实践,深刻诠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内核与制度优势。它以“权力民授”确立民主根基,以“全过程参与”完善民主实践,以“多元整合”提升治理效能,以“纽带作用”维系治理稳定,不仅为地方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科学性与生命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础与制度根基。(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人民政府:韦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