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连绵阴雨缠上了泗水县的田野,泥泞的土地让农机寸步难行,玉米秆上的穗子还没等收割,就悄悄蒙上了霉,就在这“抢粮如抢命”的关头,金庄镇的党员干部、村干部们蹚着泥水冲在了前面,用一连串“接地气”的行动,把“民生答卷”写在了田埂上、晒场上。
“机器进不来,咱们就用手掰!”党员干部志愿队的身影最先出现在田间。雨鞋陷进泥里拔出来再踩进去,裤腿沾满了泥水也顾不上擦,大家分工协作,有的弯腰掰玉米,有的搬运装袋,有的帮老人把粮食扛到路边——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多收一袋是一袋”的实在。各村的村干部、网格员、公益岗也没闲着,他们摸透了村里的情况,专挑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家里帮衬,从地头收割到粮食运家,全程“搭把手”,让困难群众不用再对着烂在地里的玉米犯愁。这双手递过去的不只是装满玉米的袋子,更是“有人帮、有人管”的安心。
收上来的粮食怕潮,比阳光更“及时”的是党群服务中心的大门。各村主动开放活动场所,原本用来开会、服务的空间,铺上塑料布、架起晾晒架,就成了粮食的“避风港”。金黄的玉米摊在地上,村干部还时不时帮着翻晒,村民们看着粮食慢慢干爽,脸上的愁云也散了:“以前雨天粮食没处晒,只能眼睁睁看着发霉,现在党群服务中心成了‘晒粮场’,心里踏实!”更贴心的是,镇里还主动对接收播设备、协调烘干机械,从“收得快”到“晒得干”再到“播得及时”,把服务链条拉得满满当当,不让“阴雨”堵了秋收的路。
其实,检验基层治理的成色,从来不是看多少光鲜的数字,而是看群众遇到难处时,有人能不能站出来、有没有实招解难题。金庄镇的这场“护粮行动”,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藏着最动人的民生温度:党员干部蹚泥的脚步、党群服务中心敞开的大门、剥开的每一颗玉米,都是“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的生动注脚。当基层干部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就算遇上连绵阴雨,也能让群众感受到比阳光更暖的安心——这,就是金庄镇给老百姓交出的“民生答卷”,也是基层担当最鲜活的模样。(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金庄镇人民政府:耿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