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回首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赢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守廉政纪律,保持优良作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同一座座灯塔,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指引着方向。
铁纪如钢,筑牢为民之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凭借着严明细致的纪律建设,深深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1941年7月,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指出: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面,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1943年12月,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政治部颁布《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规定“不拿群众东西,不让马啃树皮,把老百姓利益当作自己利益”“借东西要解释,用了要还,坏了要赔,住房子要商量,顾到对方需要”等等。麦收时节,八路军的干部战士忙着帮群众收割麦子,哪怕汗流浃背,也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分一毫,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悄悄把鸡蛋、烟卷放进战士兜里表心意,战士们却始终记着纪律,又将东西全部送还。这细微的互动,正是八路军与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作为新时代组工干部,更应从抗战时期我军严明纪律、心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自觉恪守组织原则,在选人用人、基层党建等工作中坚守底线、不越红线。要始终厚植人民情怀,像当年八路军爱护群众那样心系群众需求,以“把群众当亲人”的态度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听民意、解难题,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用真情服务赢得群众信任,让组织工作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廉洁如镜,映照初心之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廉政底线,坚决向腐败亮剑,丝毫不放松对贪污腐败和违法犯罪分子的严厉惩处,绝不允许贪欲侵蚀革命根基。肖玉璧在抗战时期作战英勇无畏,立下赫赫战功,身上留有80多处战伤,康复后组织安排他任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然而,肖玉璧上任后居功自傲,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甚至把根据地奇缺的粮油倒卖给国民党军队,贪污公款3050元,相当于边区政府月办公费的100倍,1942年1月,肖玉璧被审判后执行枪决,轰动整个边区。八路军第115师民运部股长翟新亚曾受命出任郯城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然而,环境的变化、权力的侵蚀让这位老八路迅速沉沦,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生活作风糜烂。罗荣桓赴郯城查明实情后,怒不可遏:“谁骑在老百姓头上,老百姓就要起来打倒他!”翟新亚旋即被撤职、开除党籍。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特权,在纪律问题上决不允许有任何特殊人物和特殊组织,无论功劳多大、地位多高,只要触犯红线,必将受到严惩。作为新时代组工干部,当以抗战时期我党严惩腐败、坚守廉洁的历史为镜鉴,始终把纪律规矩刻在心中、落在实处。既要以肖玉璧、翟新亚等反面案例为戒,时刻绷紧廉洁自律之弦,在工作中严守底线,绝不因私废公、以权谋私;又要传承“执纪如铁”的优良传统,面对歪风邪气敢于较真碰硬,以严的标准和要求履职尽责,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作风如帆,扬起奋进之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形成了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这是战胜敌人的强大动力。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提出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全党上下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教育的形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全面整风的效果,作风得到普遍提高。冀中反“扫荡”期间,120 师独立第三支队司令员贺炳炎在紧急转移中不慎碰碎房东的粗瓷碗,连夜留下纸条和 5 分钱边区币赔偿,百姓赞叹“独臂将军赔碗钱,胜过官府万句言”。陈毅同志因误尝半碗黄酒,自掏 3 块银元赔偿并登门致歉,这都展现了党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作为新时代组工干部,要继承和发扬抗战时期的优良作风,将作风建设融入履职全过程。要像整风运动中坚持 “三个反对” 那样,摒弃选人用人中的主观主义、圈子文化,以实事求是精神精准识才;像贺炳炎、陈毅同志般坚守初心,深入基层时严守纪律、心怀群众,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标尺。要传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常做自我检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破解工作难题,努力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枣庄市委组织部研究室: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