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基层治理需“轻车”与“壮马”协同发力
时间 :   2025-09-09 18:4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志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小马拉大车”现象,本质是治理资源与治理任务不匹配的突出矛盾。“小马拉大车”的超负荷状态会严重削弱基层治理效能,不仅催生“表格抗疫”“材料扶贫”等形式主义,更让基层干部陷入“想干没时间、能干没精力”的困境,最终损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破解这一难题,既要为基层“减负轻车”,剥离不必要的负担,也要为干部“赋能壮马”,提升治理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唯有“轻车”与“壮马”协同发力,才能让基层治理行稳致远。


“轻车”与“壮马”协同发力,需要明确基层“必须干”的事项,划清“不必干”的红线,同时配套建立“人才池”“资金池”,让基层“有权办事、有人干事、有钱成事”。减负能让基层摆脱束缚,赋能能让干部更有底气,当二者结合便能形成“1+1>2”的治理合力,就像革命时期“轻装行军+精锐部队”的组合,既能快速响应又能攻坚破难。具体而言,为基层“轻车”就是要为基层剥离形式主义负担,让治理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就像焦裕禄在兰考治理“三害”时,坚决反对“摆花架子”,只问“群众需要什么”,如今的减负也应聚焦“基层能扛什么”,通过厘清权责边界、简化考核流程,让基层从“迎检大战”中抽身,把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为干部“壮马”就是要赋予基层必要的资源与权限,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成效显著,正是因为赋予乡镇统筹资源的自主权,让基层能自主调配人力物力;重庆推行“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街道调度执法力量的权限,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题。可见,当基层拥有了必要的资源和权限,就能让基层在服务群众的战场上展现更大作为。


畅通治理渠道,是保障“轻车壮马”发挥实效的关键环节。基层治理最怕“中梗阻”,就像长征路上“通信不畅误战机”,流程卡顿会让减负与赋能的成效大打折扣。近年来,湖北宜昌市着眼深化共同缔造,一体推动“四权同下”,赋能基层减负,社区服务群众的底气更足了、力量更强了,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围楼夜话”“七点议事厅”等协商议事成为小区居民夜生活新的打开方式,“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唯有破除层级壁垒、简化办事流程,才能让“轻车”跑得快、“壮马”行得远。


凝聚多元治理合力,能为“轻车壮马”注入持久动力。群众中流传“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基层治理不能仅靠行政力量。上海创新“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发动业主、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广东推广“积分制治理”,让村民通过参与村务积累积分兑换服务,激发自治热情。恰如雷锋所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当政府、社会、群众形成治理共同体,“轻车壮马”才能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基层治理中“轻车”与“壮马”的协同,最终目的是让党的好政策落地生根、惠及民生,夯实国家治理的根基。从革命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到新时代“为基层减负赋能”的鲜明导向,共产党人始终把基层关切放在心上,将群众利益举过头顶。面向未来,唯有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与“赋能提质”双管齐下,才能让基层治理这辆“大车”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跑得更稳、更快,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基层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