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力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文件要求的当下,精简会议、革新会风已然成为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各地积极探索重“现场”轻“会场”的工作模式,就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实际操作与落实上,而非单纯地在会议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才是真正的重“落实”。
重“现场”轻“会场”是务实工作的客观需要。毛主席曾深刻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场作为问题的源头与解决问题的前沿阵地,蕴含着最真实、最丰富的信息。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更好更快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透过表象洞察问题本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重“现场”轻“会场”,能够让干部们从冗长繁琐的会议桎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地调研,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相反,如果一味地重视会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便极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使工作流于表面,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在一些地方,为了推进某项工作,会议一场接着一场,精神层层传达,然而干部却无暇深入现场落实,导致工作进展缓慢,问题不断积压,严重影响工作成效与群众满意度。
重“现场”轻“会场”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邓小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现场”轻“会场”,能够使会议更加精简高效。会前,干部通过深入现场调研,充分掌握实际情况,明确会议目标,能够让会议主题更具针对性,内容更贴合实际需求。会中,由于有了现场的调研基础,发言能够直奔主题,抓住要害,避免了长篇大论和空洞无物的讨论。会后,干部们能够迅速将会议精神落实到现场工作中,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进展。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工作质量也能得到切实保障。以内蒙古乌兰陶勒盖镇为例,实施“三必须”会议制度后,月调度会议从8场减少至3场,干部们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深入了解基层情况、积极争取项目、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不仅会议效率显著提升,还带动了当地牧民收入增长,充分彰显了这种工作模式对提升工作质效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多地积极探索实践重“现场”轻“会场”的工作路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衢州早在2018年便创新推出“周二无会日”,随后这一举措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如今,精简会议、深入一线在浙江已成为普遍风尚。从数据来看,衢州市各类会议数量减少近两成,干部每周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他们将会场搬到问题现场,边开会边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一场短会将平安稳定大会、防溺水工作推进会等4个会议合并召开,发言精简至不超过3分钟,内容直切主题,既省时又省力。会议结束后,干部们迅速奔赴各自工作岗位落实任务,不再被冗长会议牵扯精力。这些成功实践充分表明,重“现场”轻“会场”能够促使干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有效提升工作落实效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重“现场”轻“会场”是践行党的优良作风的必然选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现场”轻“会场”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回顾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扎根群众,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如今,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与挑战,更需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作风。只有重“现场”轻“会场”,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坚定支持,为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汇聚强大力量。
总之,重“现场”轻“会场”就是重“落实”,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具体行动,更是提升工作效率、解决实际问题、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的必然选择。各级干部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更多精力聚焦现场、聚焦落实,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该以务实的行动在“现场”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干事创业的新篇章,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迈向新的高度。(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