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山河不屈,十四年浴血奋战,无数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换来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英雄之志、砥砺民族气节、凝聚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永葆“家国在心、责任在肩”的赤子情怀,筑牢信仰之基。鉴往事,知来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民族存亡关头,“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呐喊响彻神州。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率部截击日军,身中七弹,壮烈殉国,临终前仍高呼“杀敌报国”,这份以身许国的赤诚与担当,穿越时空震撼人心。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民族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从抗战先辈用生命熔铸的精神丰碑中汲取信仰力量,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在攻坚克难中彰显责任担当。
淬炼“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钢铁意志,勇挑时代重担。 伟大胜利源于浴血奋战的钢铁意志。回望艰苦卓绝的敌后战场,冀中平原的地道战中,军民同心以智慧与勇气在无险可守之地筑起“地下长城”,粉碎日寇多次残酷扫荡;东北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补给断绝的极端困境下,坚持游击战争十四年,杨靖宇将军牺牲时胃中仅存草根树皮,其不屈斗志令敌寇亦为之动容,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新时代的“娄山关”、“腊子口”同样考验担当,面对乡村振兴的瓶颈、基层治理的难题、民生关切的痛点,党员干部要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破解发展难题,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啃下改革硬骨头,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决心在风险挑战中开创新局,用实干实绩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秉持“扎根奉献、久久为功”的实干品格,书写为民答卷。 抗战胜利的基石,是亿万军民坚韧不拔的持久奋战。从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深、同仇敌忾,到新时代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光辉论断,深刻揭示了依靠人民、坚持到底方能克敌制胜的真理。民族复兴是场接力跑,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楼院,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持续发力,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历史烽烟铸就精神丰碑,时代号角呼唤担当作为。八十年前,先辈以“血与火”回答了民族救亡之问;八十年后,我们当以“心与行”回应时代发展之问,让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在服务人民的广阔天地里,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担当、扎实的作为,奋力谱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委组织部:张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