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培养的事,是种树,不是摞积木。眼下,一些地方在干部培训上陷入“快餐思维”——上几节课、发几张证、凑几项指标,就想着出人才、出成果。培训表格做得精致,“学时”“人次”一栏栏填得齐整,结果干部听得疲、学得浅、用得少。有的甚至靠几堂课直接把干部“送上去”,省了磨炼的过程,图的是眼前的效率,丢的是长远的根基。
育人不能急。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的干部被统一安排进教室,学的内容却一模一样;有的培训班“课表”热热闹闹,结束后一问,学员说“记不清讲了啥”;更有甚者,把培训办成“通关程序”,走完流程便开门晋升,仿佛经历了几次培训就自动获得了“上台阶”的资质。如此育才,不但培养不出干将,反而让人误以为成长不必沉底,熬资历不如混学历。
干部不是吹气球吹大的。真正的人才,是在一线熬出来的,在任务里摔打出来的,在压力下挺出来的。看一个干部靠不靠谱,不在他听过多少课、写过多少心得,而在关键时刻能不能上、碰到难事敢不敢扛。纸上谈兵终觉浅,群众岗位是“真战场”。年轻干部驻村挂职、参与攻坚任务、在民主生活会中接受批评,都是在为日后担大任积累底气。基层党组织调训时,安排干部到急难岗位“顶岗实战”,也是让培训的“软笔头”变成真本事。
育才不能停留在表层设计,更不能一味追求整齐划一。是时候把培训中的“花架子”拆掉了。干部成长不是堆课程,而是破局中见本领、落点上见实绩。组织部门要扛起责任,想一想课程设的是不是管用,讲师讲的是不是接地气,学员学的是不是能转化,考核的是不是看得见真章。评价一个培训有没有用,不在学时多少、人数多少,而在培训之后,能不能挑担子、扛任务、打硬仗。
有必要提醒一句,不能把“参加了培训”当成选拔的“加分项”。干部提拔不是谁“证书多”、谁“表现得积极”,而是看谁在岗位上把事干成了。成长不能靠包装,进步也不能靠“走程序”。要把那些实干者识别出来,把那些有底气、讲原则、敢担事的干部推上来。
不能用一锅汤煮百样人,也不能用一把尺量所有苗。育才,从来就不是抢跑者的游戏,而是沉稳者的修行。组织工作最讲规律,最怕造势。一茬茬干部的成长轨迹里,浮躁者终将止步,脚踏实地者才能行远。
风吹得再急,也吹不黄根深的树。摒弃“快餐式”的急切与浮浅,沉住气、稳住劲,培一批顶得上、扛得住、靠得住的干部,才能托住这个时代真正该托的分量。(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