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让基层干部从“会海”回归“人海”
时间 :   2025-08-20 21:2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邱帅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温度计。然而当会议通知挤占走访日程,汇报材料淹没民情笔记,“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基层干部便困在了文件堆砌的“数字牢笼”里。这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正消耗着基层治理最宝贵的资源——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血肉联系。


破除形式主义枷锁,卸下无谓之负。基层之痛,首在“负重前行”。同一主题在多个层级反复开会,“陪会”消耗着本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精力;工作群打卡、APP定位签到等“数字枷锁”,让基层干部沦为屏幕前的“指尖官僚”;考核指标悬浮于现实,材料厚度取代民生温度,“表格政绩”架空实干价值。其根源在于治理逻辑的错位,将“留痕”等同于履职,将“参会”等同于落实,最终导致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因此,必须对基层进行制度性松绑,严控陪会扩编,倡导“走出会场、沉到一线”,推动考核机制从“材料厚度”转向“解决实效”,以群众满意度、矛盾化解率为核心标尺。


锻造实干筋骨,激活治理动能。减负不是减责,松绑更要赋能。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要求干部具备复合能力,既要精通政策法规,又要善用群众语言;既要熟悉传统“炕头谈心”工作法,又要掌握大数据预警风险的技能。然而现实中,“本领恐慌”与“晋升天花板”并存,制约着干部担当作为的底气。因此,要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赋能,通过开展矛盾调解、应急处突、政策解读等实务培训,填补知识空白、补强素质短板。同时,要对基层干部进行机制性激励,打破基层晋升“天花板”,对“驻身更驻心”的实干者打开通道,让“老黄牛”有盼头。


浇筑民心丰碑,扎根泥土深处。基层工作的终极价值,不在会议室的掌声,而在百姓心中的口碑。当干部被文山会海束缚,被动响应取代主动发现,程序闭环掩盖问题淤积,民心根基便悄然松动。重建血肉联系,因此,基层干部要把办公室搬到街巷院落,在群众最需要时现身,把群众需求落实到极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要时刻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在解决群众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质量,确保每一项民生实事都能落到实处,让群众真正受益。


会议室里的汇报材料终会泛黄,但田间地头的口碑永不褪色。当基层干部挣脱“指尖牢笼”,轻装上阵、向下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必将更加坚实,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终将成为托举复兴伟业的最坚实一公里。(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人民政府:邱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