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铁锁,锁住的不仅是崭新的农村公厕,更可能锁住群众对民生工程的期待。近日山西稷山县 “新公厕只好看不好用” 的新闻,再次撕开了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的一道口子 —— 耗资建成的惠民设施沦为 “参观展品”,村民依旧忍受着老旧旱厕的刺鼻气味,这样的反差,怎能不让民心凉了半截?
公厕虽小,却是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近年来 “厕所革命” 在乡村落地生根,本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文明程度的关键抓手。但稷山县的案例警示我们:民生工程一旦偏离 “实用主义” 航向,就可能异化为 “政绩秀场”。那些紧锁的公厕门,本质上是官僚主义的 “玻璃门”—— 干部眼中只盯着建设指标完成率,却看不见群众急难愁盼;只在意检查验收时的 “视觉效果”,却忽视日常使用的 “实际体验”。这种 “重建设轻管理”“重面子轻里子” 的治理惯性,让公共投入打了水漂,更让政策善意在 “最后一公里” 严重缩水。
深究 “锁门公厕” 的根源,病灶仍在政绩观的偏差。在一些干部的考核逻辑里,“建起来” 比 “用得好” 更重要,“领导看见” 比 “群众满意” 更关键。于是,项目规划时拍脑袋决策,不调研村民如厕习惯;建成后撒手不管,管护机制沦为一纸空文;甚至为了 “保持整洁”,干脆以 “锁门” 应对 —— 如此操作,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背离了初心。要知道,群众评价民生工程的标准从来很朴素:路灯亮不亮、道路平不平、厕所用不用得上。脱离了这个根本,再光鲜的 “形象工程” 也只是空中楼阁。
破除这类形式主义,既需要 “当下改” 的魄力,更需要 “长久立” 的机制。稷山县在通报中提到全面排查和追责问责,这是必要的纠偏,但更重要的是建立 “建管并重” 的闭环体系。比如,将公厕使用率、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硬指标,让 “好看” 必须服从 “好用”;推行 “谁建设谁管护” 的责任制,把后续运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避免 “建得起养不起” 的困境;鼓励村民参与监督,通过 “村民议事会”“村务公开栏” 让民生工程真正接受群众检验。唯有让 “实用” 成为民生工程的第一准则,才能杜绝 “建成就闲置” 的浪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黄土高原的农村公厕,到城市社区的便民驿站,每一项惠民工程都承载着群众的期待。各级干部当牢记:不是所有 “新建设” 都等于 “新成效”,不是所有 “投入多” 都代表 “获得感强”。少一些 “为了考核的建设”,多一些 “盯着需求的服务”;少一些 “供人参观的盆景”,多一些 “惠及民生的风景”,才能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化作温暖民心的力量,让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真正铺满群众的笑脸。(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