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的麦浪中,老农总爱说:“春播一粒籽,夏管万重光。”这句朴素的农谚,道破了农业生产的核心密码——若将丰收比作满分答卷,播种不过占三分基础分,田间管理才是决定七十分的关键大题。干部队伍建设如同精耕细作的农田,既要选准“良种”,更要下足“管理”功夫,如此方能育出“参天树”、收好“千重稻”。
精准“选苗”,夯实干部成长根基。丰收始于良种,干部成长也是始于精准“选苗”。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想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必须本领高强,必须是颗好种子。我们每名同志要主动拒绝“躺平”,走出舒适圈,加快知识更新和结构优化,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真正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种子选手。
精细“管理”,护航干部成长之路。“种木待成材,聊为十年事。”种子撒下去并不意味着就能“秋实离离”,如果没有尽心尽责的田间管理,即便播下的是良种,收获的也可能是“稗谷”。干部培养是长期工程,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浇水、修枝剪叶、驱虫防病。现实中,一些单位存在“重选拔轻培养”“重使用轻管理”的倾向:有的干部选拔时“光环加身”,上岗后却“能力断档”;有的年轻干部被放到关键岗位,却因缺乏指导陷入“本领恐慌”;更有甚者,少数干部在成长黄金期放松自我要求,最终“早节不保”。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干部培养不是“一选了之”的短跑,而是“全程护航”的长跑。
专业“赋能”,提升干部综合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突出精准化、差异化,紧扣发展所要、事业所需、干部所急,分层次分领域围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应急处突等开展专业化训练,不断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和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积极引导他们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学会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来思考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不断锤炼过硬素质本领。
实践“墩苗”,锤炼干部过硬本领。韩非子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一座炼钢熔炉,如果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没有达到足够的温度,就锻造不出好钢。干部的成长也是如此,要让他们到改革发展的主要战场上,到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经历风雨、见识世面。在应对艰难的硬仗、承担繁重的任务、攻克重重难关的过程中,壮筋骨、长才干。
只有把“种”的精准、“管”的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干部成长与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收获“十成收”的丰硕成果,锻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中共桓台县委办公室: 耿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