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指出“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赋能是简化基层治理负担、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当数字赋能在实践中偏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过度强调技术门槛与形式要求,就可能悄然变味,从赋能工具异化为压在基层肩头的新负担,给基层带来新的困境。
警惕减负变增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为基层减负,减的是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务虚之负。数字赋能本应融入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方方面面,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技能与数据的堆砌。当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各种平台指令、数据填报、线上考核,从服务群众的主体异化服务数字的主体,数字赋能的初衷便已走偏。基层数字赋能应当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而非困在屏幕前忙碌指尖,应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而非让干部围着数据转、群众等着干部忙。
使初心回归务实。数字赋能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技术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数字赋能,技术是“刀背”,治理的“刀刃”,落脚点要始终在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群众需求上。基层干部并非都是高水平、懂技术,要做真正的减法,将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让基层干部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于深入群众、解决矛盾、提供服务上,要让技术服务于人,而非人被技术所役。要让务实成为基层减负的底色,推动基层干部从应付上级表格转向解决群众难题,从围着屏幕转回归围着百姓转。
关键在于“接地气”。基层干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更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有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老年群体比例高,数字赋能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差异。那些脱离实际需求、追求高大上却让基层疲于奔命、群众无感甚至反感的数字化工作,本质上就是新的“形式主义”,不仅无谓消耗基层宝贵精力,更从根本上背离了服务群众的宗旨。要让数字赋能成为服务百姓的便利门户、拉近干群距离的新手段,而非横亘在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一道“数字鸿沟”。要放下高大上的技术门槛,简洁易用、精准适配,避免一刀切、花架子,将基层干部的身影留在基层千家万户、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的每条小路,让技术真正为人民所用、为治理服务。(青岛市城阳区委组织部:林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