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是冰冷的政策文本,而是关乎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生动实践。从科学规划到政策落地,从激发参与到培育活力,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始终在于“以群众为本”——唯有把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让群众成为受益者,方能破解乡村发展的深层矛盾,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振兴之路。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规划扎根乡土大地。脱离实际的规划如同无源之水,唯有扎根群众需求的土壤,才能长出振兴的硕果。浙江安吉在推进“千万工程”时,没有照搬城市绿化模式,而是结合群众“靠山吃山”的传统,将竹林经济与生态保护结合,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让群众通过竹制品加工、生态旅游增收;陕西袁家村摒弃“大拆大建”的套路,尊重群众对老院落的情感寄托,以“群众入股、村民经营”的模式活化乡村资源,让乡土文化成为最亮眼的IP。这些实践证明,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尊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出发——是改善人居环境,还是拓宽增收渠道,抑或是守护文化根脉,唯有如此,乡村振兴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真正融入乡村肌理。
以群众参与为动力,让政策激活内生潜能。政策的效力,不在于条文的完美,而在于能否唤醒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过去,一些乡村建设项目因“政府干、群众看”而陷入僵局,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群众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振兴的主动参与者。贵州塘约村通过“七权同确”改革,让群众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从“旁观者”变为“股东”,共同参与产业规划与收益分配,短短几年实现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云南怒江州推行“草果种植+生态保护”模式时,先组织群众实地考察、算清收益账,再由群众自主决定种植规模,既避免了“强制推广”的矛盾,又让绿色产业真正扎根村寨。事实表明,当群众在政策执行中拥有话语权、决策权,当他们的汗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乡村振兴就有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以群众受益为目标,让发展实现长效可持续。乡村振兴的成色,终究要靠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物质上的富足是基础,精神上的认同是关键,二者兼具才能让振兴成果持久保鲜。江西赣州在脐橙产业发展中,不仅通过技术培训让群众掌握绿色种植技术,还建立“企业+合作社+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通过评选“生态示范户”“致富带头人”,让参与绿色发展的群众获得荣誉认可,形成“人人愿参与、户户争先进”的氛围。这种“物质利益+精神激励”的双重赋能,既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又让他们对乡村未来充满期待,更吸引了不少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可见,只有让群众在绿色发展中持续受益,才能打破“振兴一阵风”的困境,实现乡村的长治久兴。
从黄土高坡的生态治理到江南水乡的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群众的身影。以群众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规划时的俯身倾听,是执行时的携手同行,是受益时的共享共赢。唯有始终锚定“群众”这个核心,方能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让乡村真正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莱西市夏格庄镇人民政府:张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