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镌刻在精神旗帜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坚守为民初心不仅是政治信仰的具象化表达,更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实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年轻干部当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姿态,从历史长河中汲取为民智慧,在时代征程中锤炼服务本领,以“四心”践行“为民宗旨”,书写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以“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定初心,让为民情怀融入精神血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从古至今,“为民”二字始终是为官从政的根本准则。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南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勾勒出传统士大夫“以民为本”的精神底色;而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赤诚,孔繁森两次援藏“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奉献,则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代诠释。年轻干部当以史为镜,深悟“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哲理,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作为精神标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决破除“官本位”思想,将为民初心转化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行动自觉,让为民情怀沉淀为血脉里的精神基因。
以“知行合一”的自觉提升能力,让服务本领回应民生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更需要以过硬本领为支撑。从“草帽书记”杨善洲扎根大亮山植树造林,到“燃灯校长”张桂梅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启示我们能力提升离不开“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深耕。年轻干部当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栋,在信访调解中学会“换位思考”,在产业发展中掌握“市场逻辑”,在矛盾化解中锤炼“底线思维”。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战场中经风雨、见世面,把“纸上得来”的理论转化为“手上会干”的本事,以“能啃硬骨头”的担当、“会解千千结”的智慧,让群众期待有回应、民生需求有落处。
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践行使命,让实干精神贯穿履职全程。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面对群众急难愁盼,年轻干部当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魄力。明代海瑞冒死上疏“直言天下第一事”,晚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抉择,彰显的是“为民请命”的担当;而今“90后”扶贫干部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脱贫路上,“80后”驻村书记李夏在抗洪一线践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诠释的是新时代干部的使命坚守。当下,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年轻干部要摒弃“躺平”“内卷”心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扛牢使命担当,树立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正如总书记所言:“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唯有以担当为笔,方能在为民答卷上写下厚重一笔。
以“清正廉洁”的底线恪守本分,让人民公仆本色永不褪色。“廉者,政之本也”。为民服务的前提是守住廉洁底线。从东汉杨震“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拒金典故,到清代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的自律箴言,廉洁始终是为官者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守住拒腐防变防线”。年轻干部当以“白袍点墨”为戒,牢记“当官发财两条道”,始终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恪守廉洁自律准则,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醒,把“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融入日常。唯有磨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意志,做到经得住考验,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铭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以“一身正气”赢得群众信任,让“人民公仆”的称号永不蒙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新征程,年轻干部既是“为民服务”的践行者,更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唯有以初心为舵、以能力为桨、以担当为帆、以廉洁为基,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时代华章。(中共乐陵市委组织部:范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