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年轻干部作为推动发展的生力军,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放在心上的使命感践行初心,在“听民声、破难题、抓落实”中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工作,切实将民生愿景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
放下架子听民声,在基层沃土中汲取智慧养分。听民声、惠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重要方法。早在他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就在大街上摆开方桌,和老百姓坐在一起,当场询问意见、解答问题。年轻干部大多学历高、思维活,由于经历阅历不足,往往缺乏对基层实际的认知。有的干部习惯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制定的政策与群众需求“水土不服”;有的调研时“走马观花”,发现不了问题症结,难以了解掌握基层全貌。年轻干部要沉到基层一线,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拉家常,通过蹲点调研、入户走访等方式,让群众打开“话匣子”,说出真心话,在倾听民声中进一步找准工作方向。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要端正心态,杜绝“镀金”思想,摒弃“躺平”心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怀“大我”、不计得失、甘于奉献,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创新方法破难题,在实践熔炉中锻造过硬本领。新时代的民生问题日趋复杂多元,传统的工作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近期,驻村书记董桂林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发关注,他以“蹭饭”的方式开展群众工作,把座谈调研搬上了百姓饭桌,这种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拉进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为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创造了条件。年轻干部要发挥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的优势,运用AI技术对民生服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捕捉群众的需求焦点和办事痛点,掌握高频问题的规律与趋势,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判”的跃升。要注重传统工作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既要“键对键”,更要“面对面”,确保民生工作既有温度又有力度。要培养“解剖麻雀”的功夫,对民生问题既要看到表象,更要剖析根源;既要解决个案,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
保持韧劲抓落实,在久久为功中彰显为民情怀。民生工作最忌“雨过地皮湿”,群众最反感“一阵风”式的应付。为民造福不是一句空话,越是民生事,越需要有力有效地落实执行。年轻干部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凡事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定站稳人民立场。要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在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时,不能只满足于外墙粉刷的“面子工程”,而要统筹考虑加装电梯、管网改造等“里子”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不能只盯着短期见效的产业项目,而要同步谋划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长远之计。要保持“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对认准的民生实事一抓到底,对承诺的惠民举措坚决兑现,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信任,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山东烟台市福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王思谨)